千年回响:黄河号子里的文化基因
在华阴这片土地上回荡了千年的老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它发轫于西汉,历经两千余载光阴,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声旷远回响。这源自黄河船工号子的苍劲曲调,最初只是家族血脉间的“家传戏”,在村落阡陌中传唱,也曾默默扮演着皮影戏的“配角”。幸得一代代文化工作者的慧眼与热忱,拂去历史的尘埃,终将这深藏在民间的瑰宝推向舞台中央。其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浸染着大地的厚重,那刚烈不屈的呐喊与宽广如天的胸襟,正是大关中独特风土人情与坚韧文化魂魄最淋漓酣畅的展现。 2006年,这份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被郑重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们共同守护的文化根脉。
守正创新:老腔传承的“破立之道”
对于华阴老腔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呈现“三多三少”特征:表演形态记录多(如党安华2006年研究),创新性传承路径研究少;单一艺术学分析多(声腔、剧本等),跨学科整合研究少;静态保护建议多,数字化、国际化传播方案少。
若是想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让华阴老腔在新时代更熠熠生辉,走向更大的舞台。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深刻阐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目的、载体路径,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支撑。“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自信为根基的“底气”,以开放包容为胸怀的“正气”,以守正创新为动力的“锐气”,我们要在创新发展中坚守老腔艺术的本真特质,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寻求突破。一方面要深耕传统艺术精髓,另一方面要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审美的精品力作。同时,要积极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等新型传播方式,构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坚持国际视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找准华阴老腔与时代同频共振契合点,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求变,求新,求进。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推动华阴老腔走向世界!
薪火相传:校园里的非遗新生代
华阴老腔的活态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202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政策支撑。新课标将艺术课程优化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五大类,其中特别强化了戏剧戏曲的教学比重。这一改革举措,在制度层面为戏曲非遗的校园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走进华阴市药厂小学的课堂,这里的师生们创造性地将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自编自演《雷锋赞》《双减开“奇葩”,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等创新剧目,让传统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卫峪小学的“老腔传承班”已培育出300余名小小传承人,他们排演的《最美少年人》等德育剧目,巧妙地将“孝亲敬老”勤学修身”等传统美德谱入唱词,让非遗传承与德育教育相得益彰。这些富有创意的校本实践,既守住了老腔艺术的根脉,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范例。
育新培根:高校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
其他高等院校也可以发挥其五大职能驱动非遗融合创新发展。探索 “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特色路径,以研学旅游和特色社团等为载体,培养新时代新青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各院校结合艺术类、外语类、新媒体等专业发展特点,开发 “非遗 + 短视频创作”、“非遗 + 文创设计”、“非遗劳动教育” 等教学模块。西安外国语大学多次邀请华阴老腔表演团队走进校园表演,引导青少年学子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活动现场极度热闹,广受师生好评。渭南师范学院在华阴老腔的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校成立省级 “华阴老腔传承中心”,获批国家级课题 20 项,出版专著 2 部,获得专利 8 项。同时,构建起 “大中小一体化” 模式,由 190 人的大学生老腔团联动 6 所中小学 “娃娃剧社”,并建立毕业生传承人输送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传承生态。所有的收获都是默默耕耘的结果, 这些校园里撒下的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在看似漫长的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中酝酿着,总有一天厚积薄发,遍地开花。
跨界出圈:老腔的现代打开方式
推动老腔文化出海,实现全链条生态重构更需要社会层面的助力。文旅融合激活民俗场景、艺术创新扩大传播半径与国际传播赋能文化出海。一方面,艺术团队将传统老腔与现代元素融合,如RAP版《给你一点儿颜色》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另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国际艺术节等平台,老腔艺人赴海外演出,向世界展现陕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VR全景导览、直播等数字化手段,老腔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吸引全球观众。这种“传统+创新+科技”的传播模式,不仅提升了华阴老腔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非遗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生生不息:让文化在流动中永恒
在这片黄土地上,世代勤劳的华阴人民用质朴而炽热的情感,将生活谱写成高亢激昂的老腔。两千年来,那一声声穿透山河的呐喊,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悲欢离合。而今,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华阴老腔焕发新生——它既保持着原始的野性与纯真,又通过创新演绎登上更广阔的舞台。从田间地头到世界剧场,从口耳相传到数字传播,老腔的活态传承不仅延续了文化的根脉,更探索出一条传统艺术当代化、国际化的可行路径。如何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依然铿锵有力、历久弥新?华阴老腔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尊重本源,勇于创新,让文化在流动中永葆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