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定边 | 机械化回收残膜 为农田“清肺排毒”

2025-03-21 14:36:47 来源:定边融媒

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散落于田间地头、路边,不仅影响美观,还会给农田增“负”。为了给农田减“负”,县农业农村局通过机械化回收地膜、建设残膜回收网点、废旧地膜再加工等方式为农田“清肺排毒”,努力实现种植效益与生态环保双赢。

3月17日,在贺圈镇马沟泉村的农田里,三台残膜回收机开足马力,轰鸣着穿梭在农田间,将农田中的残膜快速卷起,集中回收到后置的聚膜框中,所过之处,土壤中的“白色垃圾”被清理干净,为春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0321143930415-38-624e6.png

贺圈镇马沟村民毛向东说:“今年,我准备种薄膜玉米100多亩,我们以前的地膜一耕地就深翻到地里边,没有办法回收,人工成本太高,再过几年,这地就没有办法种了。今年咱们农机服务队给咱们回收残膜,原来一亩地铺五斤膜,现在一亩地回收三斤到四斤残膜,两斤换一斤新膜,帮我们减轻了一些负担。”    

贺圈镇党委副书记张彪表示,全镇主要种植薄膜玉米、黑豆,全镇统计数据是8万亩左右地膜,现在组织10台机械进行作业,截至目前作业面积是达到6000亩左右,下一步,利用一个月时间把地里的地膜基本回收完毕。

当下正值废旧地膜回收的关键时刻,该县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马铃薯、玉米产区,地膜覆盖面积较大。尽管地膜覆盖技术有效提升了旱作农业产量,但大量残膜长期滞留土壤,将严重威胁耕地质量。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局在抢抓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时,按照“12345”工作思路,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长效机制,并以2:1的比例开展以旧换新废旧地膜回收服务,既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又降低了农户的春耕成本。

20250321143911195-19-ee303.png

学庄乡高庙湾村村民高景尚说:“我今天拿了四十二公斤的残膜,换了二十一公斤的新膜,给自己减轻点负担。”

学庄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孟珍说:“我们通过经济激励加生态教育双轮驱动,连续四年在高庙湾村设残膜兑换点,以两公斤残膜换一公斤新膜的务实举措。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残膜兑换活动中,全乡农膜回收率从65%跃升至91%。这一模式成功解锁了污染治理、资源回收、节本增效的生态经济密码,为全乡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持续动能。”

20250321143911470-5-ededd.jpg_scale.jpg

在定边县永禾明农业节水灌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区内,堆满了从各乡镇回收的废旧地膜,经过暂存腐化、除沙除土、破碎清洗、挤干等流程后,进行高温熔炉造粒,最终加工成节水灌溉排水管,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让“白色污染”逆袭成为“白色资源”。 

定边县永禾明农业节水灌溉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世福说:“我们的残膜以每公斤两块钱收回来再造成颗粒,给农民减轻一部分负担,造成颗粒以后再造成滴灌带子,农民以旧换新,每一卷滴灌农民能节省十块钱。”

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源头防控土地污染,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使用高强度加厚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主动交售残膜的农户给予补贴,同时严查超薄地膜销售,从源头保障可回收性,目前,全县已建成农膜回收网点32处,扶持回收再利用企业2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双受益。

20250321143911300-10-d51fb.png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明津表示,接下来,我们还将通过政府扶持、群众参与、网点回收、企业加工、循环利用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广大农户捡拾、回收网点兑换,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运行体系,推动废旧农膜变害为利、变弃为用。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