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沃野深耕写春华

2025-03-20 10:32:14 来源:绥德融媒

大棚育苗、农技培训、果树修剪……三月的绥德大地,春潮涌动,万象更新,处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绥德县紧盯“三农”工作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底线思维,全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着力推进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筑牢红线才能稳住粮仓。今年,全县坚持稳面积、提产能,鼓励各镇进行撂荒地整改、盐碱地治理,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14万亩,建成一批“百亩、千亩”集中连片吨粮田、高产田。有效开展社会化服务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8.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3万吨左右,推广高粱8万亩,大豆、油料面积分别达到11万亩、20万亩,稳定发展蔬菜3.7万亩。该县紧扣“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个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守住53万亩耕地、2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施旱作节水农业6400亩,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平,实现乡镇“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队”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多措并举保障粮食产能,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同时,落实农业保险补贴732万元,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底盘”。今年,全县围绕“4+X”产业体系,统筹县域经济、邗绥协作、南北对口帮扶等资金,坚持果粮提质效、蔬菜增产能、畜牧优结构,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着力推动苹果、红薯、高粱、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建设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园5000亩;红薯产业要稳面积、增产量,建设运营好“绥薯1号”育苗基地,借助专家团队,推动红薯产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高粱产业要提升科技含量,链式发展提高附加值;稳步扩大定仙墕镇土鸡、枣林坪镇大鹅等“林下经济”试点范围,合理扩大四十里铺肉牛养殖、吉镇水炒羊肉等一批崭露头角的特色产业规模,以激励政策支持乡镇发展本土特色产业,催生更多新质业态,努力形成“一镇一品牌、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此外,该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支持鲜切预冷、净菜加工等生产线向产地下沉,持续发力水炒羊肉、卤牛肉等预制菜赛道,推动更多本土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加快注册“绥德土鸡”“绥德高粱”“绥德水炒羊肉”等特色品牌,着力提升绥德农特产品知名度、影响力。统筹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借助农民丰收节、美食文化节等展销推介活动,以旅游热度带动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另外,深化邗绥协作,通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劳务协作等举措,实现消费帮扶1.7亿元。

深入践行“千万工程”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专项行动”的最后一年,该县以“五联五促”工作机制为抓手,打造“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个、市级重点村6个,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全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好“净美庭院、净美村庄、净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示范建设1~2个省级、市级清洁村庄,把工作重心从“整治”向“提升”转变,从“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示范样板。统筹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有序完成3400座厕改任务,通过开展村庄清洁日、清洁周等活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镇要达到5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要达到95%,一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厕所粪污等治理,推动乡村“颜值”整体提升。聚焦县域内五大生态空间,打造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实施省级发展改革资金项目、榆林市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行动、“一县一山头”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努力完成营造林及封山育林4.6万亩任务,加快完成无定河大理河水生态综合整治和23座中小型拦沙坝建设任务,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培育文明和谐乡风

文明乡风是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今年,该县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利用“红黑榜”、积分制等管理机制,通过大力推选“绥德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广泛树立榜样,引导群众见贤思齐,让“讲文明、树新风”成为主流。同时,用好“文明实践集市”“上郡讲堂”“道德讲堂”等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发挥好文明实践所(站)及党员干部引导作用,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书香绥德 德润万家”全民阅读、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农村数字电影播放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宣传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建设一批具有绥德特色的乡风文明乡村。另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说事堂”线上线下服务功能,积极推广运用清单制、“有事拨”“代办事”等基层治理经验,发挥“五级五长”及网格作用,力争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样板,让乡村成为群众安居乐居的福地。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