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重构全球产业格局 传统燃油巨头陷入转型阵痛

2025-03-14 15:02:22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文/刘鸿斌

领克900

3月10日,中国乘联最新公布的2月份新能源车企销量排名显示,2025年2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零售销量合计为68.6万辆,同比增长79.7%,环比下降7.8%。新能源车渗透率也有所提升,达到了49.5%,逼近半数关口。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前两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143.0万辆,增长35.5%。

数据显示,比亚迪遥遥领先,吉利、上汽通用五菱分列二三位,但销量仅为比亚迪的1/3和1/5。奇瑞升至第四,特斯拉仅排第六,埃安重回前十。但是,2月份居然有23家车企销量不足5000辆,包含多家合资车企。

比亚迪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油电替代”必然趋势

2月份新能源车企比亚迪以318233辆的销量一骑绝尘,同比增长164%,市场份额接近15%,其纯电与混动车型双双刷新纪录,海外出口量更突破6.7万辆,彰显全球化布局成效。吉利98133辆未能延续1月份佳绩,不过依然是坐稳亚军宝座,2月份销量接近10万辆大关。上汽通用五菱57156辆, 奇瑞汽车44375辆重回榜单第四,长安汽车38046辆、特斯拉中国30688辆和小鹏汽车30453辆都在3万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华销量连续五个月下滑,2月同比暴跌49%至3万辆左右,排名跌至第六,令人感到意外。

理想汽车26263辆、零跑汽车25287辆和广汽埃安20863辆也都是入榜前十,理想汽车和零跑汽车分列第八和第九名,广汽埃安重回榜单前十。此外,小米汽车20000多辆、长城汽车15121辆、问界汽车15023辆,2月份销量也都在万辆以上,小米汽车表现不俗,凭借小米SU7一款车型就能突破2万辆大关,还是很有竞争力的,长城汽车和问界汽车都突破了1.5万辆。此外,一汽奔腾7404辆、上汽乘用车7371辆和一汽红旗7346辆表现也还不错,2月份销量达到了7千辆以上。

与头部企业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合资品牌的集体失速。23家车企月销不足5000辆,包含华晨宝马、上汽大众、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和东风本田等主流合资品牌。而一汽丰田只有305辆,广汽丰田仅仅销售11辆,不但跌下昔日霸主位置,更是面临厄运。市场分化印证了“油电替代”进程的不可逆——新能源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经典燃油车落幕

福克斯与马自达6停产折射产业变局

3月7日,曾定义家用轿车黄金时代的福特福克斯与马自达6同日宣告停产,引发车迷集体追忆。这两款年销百万的经典车型,最终倒在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

福特福克斯自1998年问世以来,凭借运动基因成为欧洲紧凑型轿车标杆。2005年引入中国后迅速走红,2010年全球销量突破百万辆,中国市场更贡献其全球销量的30%。2018年福克斯第四代车型搭载争议性的三缸发动机与干式双离合,导致北美市场份额从5.2%骤降至1.8%。财务数据显示,福克斯2024年单车利润率仅2.3%,远低于F系列皮卡的18.7%,福特最终选择将资源投向利润率更高的电动皮卡与越野车型。

马自达6的困境则折射出技术路线的代际冲突。作为品牌旗舰轿车,其2002—2015年间通过创驰蓝天技术实现年均8%燃油效率提升,但固守自然吸气发动机使其与涡轮增压潮流渐行渐远。2023年全球销量仅4.2万辆,不足丰田凯美瑞的十分之一。尽管2024年推出共享长安平台的EZ-6电动车,首月销量不足500辆,平台化策略反而弱化了品牌特色。

福特福克斯与马自达6两款经典车型的退场,不仅是个别产品的生命周期终结,更是传统燃油车时代向电动化、高端化转型的缩影。当产业变革加速,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定位与技术路线的产品,终将在市场迭代中成为时代的注脚。

新能源重卡市场爆发式增长

陕汽领跑行业转型新赛道

2025年新能源重卡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行业转型进程显著提速。最新数据显示,2月全国新能源重卡销量达6251辆,同比激增208.4%,单月渗透率突破18%大关。1—2月累计销量1.33万辆,同比增长147%,标志着新能源重卡已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

在这场产业变革浪潮中,陕汽集团以惊人的“加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2月单月销量667辆,同比飙升766.2%,增速领跑行业第一阵营。这一亮眼表现延续了企业的强劲增长势头:2025年1—2月陕汽重卡市占率达15.7%,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稳居行业前三;新能源汽车销量1845辆,同比激增343.5%,展现其在新能源赛道的领跑姿态。

陕汽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双轮驱动战略的持续发力。在国际市场,企业重卡出口市场份额突破20%里程碑,每五辆中国出口重卡中即有一辆来自陕汽,带动陕西汽车出口以215%的增速领跑全国。当前,在政策支持和场景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重卡正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型。陕汽通过前瞻布局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市场开拓,不仅实现了自身业绩的逆势突围,更成为推动中国商用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这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行业洗牌仍在持续升级。

未来之战

万亿投资与十年回报周期博弈

目前,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普遍面临投入产出失衡难题。福特500亿美元电动化投资尚未见效,马自达与长安合作的EZ-6电动车月销不足500辆;大众耗时三年才以ID.3填补高尔夫减产缺口。行业预测,电动化投资回报周期已从5年延长至8—10年,迫使更多企业“断臂求生”。

当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临界点,竞争将进入全新阶段。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与规模化优势持续领跑,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预估销量破2万辆,印证新势力仍有机会。而传统巨头需解决核心矛盾是如何在保留品牌基因的同时,将发动机时代的“肌肉记忆”转化为电动时代的“数字思维”。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这不是简单的动力替换,而是一场从产品逻辑到组织架构的全产业链革命。”

全球汽车产业正站在历史拐点,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路线之争,更是对企业战略定力与生态整合能力的终极考验。谁能率先跨越“成本—技术—用户体验”的三重门槛,谁就能在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占据制高点。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