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的小巷里,白银闪烁着古老而神秘的光芒,承载着无数银匠的心血与智慧。作为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伟慧用一双巧手将古老的银匠技艺演绎得活灵活现,让一块块冰冷的银块在他的指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让更多市民感受到银饰背后的文化韵味和匠人精神。
近日,记者走进杨伟慧的工作室,看到他正在沉静而专注地制作着一个小巧精致的福禄寿银锁。只见他将精心设计的模具轻轻刻划在银片上,每一刀都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随后,他小心翼翼地打磨银片,巧妙运用焊接技术,将各个部件巧妙地焊接在一起,福禄寿的图案逐渐在银锁上显现,变得栩栩如生。
“我从事这门手艺已经37年。它是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传在我手上已经是第五代了。我一开始拿起小锤敲打的时候砸不到银子上,而是砸在旁边的铁上,慢慢的我就静下心来不断地多磨练、多学习,现在我已经打造出很多作品了。”杨伟慧说。
在一旁的工作台上,杨伟慧的学徒刘晓霞正在制作六楼骑街茶叶罐。从选材到设计,从雕刻到焊接,杨伟慧耐心地指导着刘晓霞,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不放过。平日里,面对大家提出的疑问,他总是细致耐心地给予解答。从学徒到大师,杨伟慧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每一次敲打、每一次焊接,都凝聚着他对银匠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学习银匠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门技艺,更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已经跟着杨老师学习了好几年了,从最初的基本功到复杂的锻造技法,老师都耐心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也让我做事变得更加专注和细心,我希望未来能像老师一样,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榆阳银匠的文化价值。” 刘晓霞说。
一张银片锤万遍,一件银饰藏匠心。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匠项目的特点在于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下料、熔炼、锻打、掐丝、錾刻、银焊,直到最后上色,每一步都磨炼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许多银匠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等元素,使得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还在作品中加入新的元素和创新设计,让这份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榆阳银匠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希望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将传统的錾刻、锻造等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类非遗展览活动,将榆阳银匠作品展示给更多人。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今后,我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开发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银饰作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杨伟慧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