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慧
春 色 (图源网络)
几日细雨纷纷,几日阴润潮湿,初春时总是乍暖还寒。宋人杨万里有诗:“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也是,春日缓归,细雨绵绵,连老天也妒忌人间即将春色遍临,要将远山的山色一帘隔之而让人心生怅惋。
待见微晴,珠帘撤去,春色已初露端倪,空气中漫着春和之气。田野微风清妙,而旧蔓枯枝,萧索枯寒之间,又将见新花发旧枝。
地气已悄然生发。冬小麦仍在沉睡,于枯黄叶片中生出一簇青碧。人家地亩,已有春灌痕迹,水痕平滑,麦行间平坦如砥,只差羊毫一支便可笔走龙蛇,成就一幅笔墨春秋。踩在休耕地上,土块粉糯绵软,土粒细碎,似母亲的手掌,包容安暖。《齐民要术》中,有春候地气始通,立春后,土块散,二十日后,则中气去之句。意即立春地气涌动而耕作,有以一当四之效;此后二十日,中气散去耕种则会以四当一。细看日历,今日恰好立春后二十日,难怪已春灌结束。民间智慧里的格物致知,全在于口耳相传中间接验证科学,似乎漫不经心却又恰好地利天时。
说起古人的作务经验,真是不得不叫人钦佩。凡气动者,大抵虚幻,有不可伸手捉摸之意。而农耕酿造宝典里同样有测地气之法:砍斫一尺二长的木棒,把一尺埋在地面以下,地面上现出二寸。立春之后,土块分散成小颗粒,涌上来把地面上预留的二寸木棒盖没了,这时去年枯死的根,可以随手拔出来时,此时便是适合耕作的时令,谓之地气涌动。一个涌字,可当细浪,可当土粒,不可不谓之传神。
依时令耕种,可事半功倍,而顺应天时,则百谷丰。道法自然,人事亦如此。
说到气,绕不开冬至。寒冷至极则物极必反,于是冬至一阳生,微弱的阳气逐渐生发,阴阳强弱交替之间,四时更替,气动而花开花落,让人心意感知而生发而摇动。惊蛰之后,动物们也会感知气动而纷纷结束冬眠,春天便真正来临。
漫步垄上,荠荠菜正肥嫩。有老妪率小儿孙弯腰曲背采挖。已有小花吐蕊,紫白的花瓣,擎起一抹春天的讯息,相较于园林景观中含苞的玉兰,这一抹乡野春色更加撩人。鸟儿们一冬天都在聒噪,此时却静寂无声,连留鸟们也不见踪迹。只有解冻的小湋河透着青绿,缓缓向东流去,发出轻微的哗哗声。
行走田野,脚下松软,心绪也清和静寂。休耕地里的一处干裂,犹似占卜龟背,端详半天,天意不可解,无解便视为祥瑞。
春和景明,春天处处透着祥瑞。
2025年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