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成官)从“扶龙头”习俗看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春寒料峭的黄土高原上,农历二月初二的晨曦中,陕北的每个街道早已热闹起来。大人小孩排起长队等候理发,剪刀与发丝的“咔嚓”声交织成独特的春日序曲,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剃龙头”习俗,寓意辞旧迎新、鸿运当头。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民俗仪式中,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承载着农耕文明对丰收的深切期盼。
龙图腾下的生存智慧
陕北十年九旱,龙作为掌管雨水的神灵,被赋予至高地位。二月初二“龙抬头”,既是惊蛰时节的物候标志,更是农人与天地对话的庄重时刻。从神木、府谷的龙王庙祭祀,到绥德、米脂的“龙眼会”火龙巡山,人们以五色旗、火把、祭文等仪式,祈求“瘟疫远离,普降甘霖”。横山区石湾镇的“公鸡会”更显独特:村民们以磨扇、碾夹子象征青龙白虎,在鸡鸣时分“打龙眼纸”,将祈福与巫术巧妙结合,这一习俗已被列为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剃龙头:从生理需求到精神图腾
“二月二,抹龙壳”,这句俗语道出了剃头习俗的双重意涵。一方面,春耕在即,农人需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剃下的头发被称作“龙须”,与“扶龙须”面食共同构成对丰收的具象化表达。在子洲、米脂等地,人们还会将面团捏成狼形蒸食,既是对野兽的驱避,也暗含生态平衡的朴素认知——正如延川近年重现的狼影,印证着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价值
在神木、府谷的“围灰舍”仪式中,炉灰绘就的农具图腾,既是防虫辟邪的实用智慧,更是农耕记忆的视觉留存。洛川药王山的踏青习俗,则将健康祈愿融入春日游赏,与当代生态旅游理念不谋而合。这些习俗的存续,让“二月二”超越了节日本身,成为活态的文化基因库。
从庙会到文旅: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
横山公鸡会的“抬楼子”“闹秧歌”等表演,已从祭祀活动转型为文旅IP;延川马家坪村的“双芽岔”酸枣树,则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当黄土高原的春风拂过排队的长龙,传统与现代在“扶龙头”的举手投足间达成默契——这既是农耕文明对天时的敬畏,更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从“庙门开,龙神起”的古老咒语,到“鸿运当头”的现代愿景,陕北二月二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望。在这个春耕号角吹响的时刻,让我们在理发的“咔嚓”声中,听见文明赓续的深沉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