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家风家教故事四则

2025-02-21 12:51:43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文/吴长龄

青年冯友兰 (图源网络)

冯友兰,作为20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杰出代表和享有盛誉的大师之一,其著作《中国哲学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他出生于1895年,于1990年离世。冯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20世纪的苦难与奋斗,他的经历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冯友兰与妻子任载坤共育有两子两女。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时期,他们的子女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长子冯钟辽是西南联大的优秀毕业生,曾前往缅甸为抗日远征军的美国顾问团担任翻译,是一位杰出的电机设计专家。次子冯钟越于1952年从清华大学航空动力系毕业,后来担任航空工业部在陕西的一个重要研究所的所长,不幸英年早逝。长女在京城担任中学教师,表现卓越。小女儿则是活跃于文坛的著名作家宗璞女士,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2005年,以77岁高龄,凭借作品《东藏记》荣获茅盾文学奖。

这样一个大家族令人钦羡,他们的家风家教有何秘诀?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翻阅了冯老先生的传记和宗璞的散文、随笔、回忆录,以及冯友兰生前同事、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从中摘取几则有趣味、有深度、有韵味的故事,与读者朋友们共同品味、欣赏、分享。

一、冯友兰曾讲,他一生得力于三个女子:指他的母亲、妻子、小女儿。他用4句“顺口溜”,感恩3女性,言简意赅,堪称经典。

1982年春天,冯友兰受邀赴美讲学。此时他已87岁高龄,学校派她女儿宗璞陪同照料。在机场候机时,冯老心情舒畅、状态极佳,即兴赋诗一首——

早岁读书赖慈母,

中年事业有贤妻。

晚来又得女儿孝,

扶我云天万里飞。

这首诗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冯友兰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始终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少年时期,母亲的悉心教导使他成为了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从河南的农村地区成功考入京城的顶尖学府。步入中年,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家庭生活和谐美满,妻子任载坤通晓诗书,知书达理,在辅助丈夫事业和教育子女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再到后来,1977年妻子病故,冯友兰的生活起居由小女儿宗璞管理,他能够专心致志,以顽强毅力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直接得益于他这个特别孝顺的小女儿。宗璞兼任秘书、管家、门卫、医生护士、通讯员等职,她自己还写长篇小说。

冯友兰曾言,他的一生受益于三位女性,一位是他的母亲,一位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位则是他的小女儿宗璞。

从诗歌中我们能直接感受到,学问越深、事业成就越大的人,越懂得感恩,越珍视对母亲、妻子、孩子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这样的男性值得我们点赞,这样的先辈值得我们敬仰。

二、“只许她打他,不许他打她”,冯氏兄妹在家庭生活中的这一“不平等条约”彰显了家风的和煦与温润,成为了一个值得传承的典范。

这是一段发生在九十多年前清华园内冯友兰家中的趣事。哥哥冯钟辽与妹妹宗璞在日常嬉戏中订立了一个特别的约定:“只许她打他,不许他打她”。

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园大师荟萃,学术与研究氛围浓郁。然而,卢沟桥事变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在华北,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难以找到。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冯友兰教授携家带口,举家南迁。临行前,他们尽可能地带走了能带的家当,踏上了漫长的南迁之旅。

抗战胜利后,全家“北归”,回到北平重新入住原来的家。在整理煤炉时,他们惊喜地发现,用白色粉笔写在黑色炉壁上的那十个字“只许她打他,不许他打她”依然隐约可见。母亲既好气又好笑,嗔怪地问:“这是什么不平等条约?”

这正是冯家的家风。年长者让着年幼者,男性让着女性。

在日常琐事中,他们遵循“只许她打他”的原则。而在读书学习时,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互相帮助、争执辩论,共同进步。

据宗璞回忆:在西南联大时期,为了躲避日机轰炸,中小学都迁至乡下。学校与家之间有一段距离,宗璞与弟弟在同一所学校,往返学校的路上,他们会互相提问《红楼梦》的回目,弟弟说出上联,她对出下联,“我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年过花甲的宗璞创作长篇小说,过生日时收到90多岁高龄的父亲为她写的寿联,宗璞特别珍视这份特别的“生日蛋糕”。

1977年,冯友兰的妻子过世。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小女儿宗璞与女婿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

冯友兰在晚年完成了一件令世人敬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这是他80多岁开始创作的。许多人担心他写不完,他居然坐在轮椅上坚持笔耕不辍,视力不行时,就用口授的方式,以顽强的毅力写完了此书。为支持老人完成这一宏愿,宗璞扮演了多重角色。

有意思的是,在老人最后的几年,每到小女儿生日那天,老人都要书赠一副寿联。

我们在此欣赏老人给女儿写的最后一联:

“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

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

这副寿联,充满了为人之父的冯友兰对女儿才情的肯定。不妨对“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作以浅解——我这小女儿真不容易、不简单。虽经抗战,经南渡北归,颠沛流离,经历十年动乱,如此艰难,但还是有学问有成就的人才。这个地方的“守护神”有特别的指向,也好解释,指宗璞的母亲。我们借用一段宗璞的回忆录原文:“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在昆明乡下龙头村。静静的下午,泥屋、白木桌,母亲携我坐在桌前,为我讲解鸡兔同笼四则题。父亲从城里回来,看到此情此景,笑说“这是一幅《乡居课女图》。”

冯友兰在此,既肯定女儿的才气,又怀念自己的老伴。“教女有方”这可能就是一种“家风”。

再来看看“莫让新编代双城”。我们知道,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冯友兰身体渐衰,他以超人的毅力创作《中国哲学史新编》。这是老人最牵心的夙愿。

而此时已年过6旬的宗璞,除了在创作《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系列长篇小说,还要精心照料父亲的起居生活。

40多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一个是作为父亲的90岁老人,终于完成了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

一个是60多岁的女儿,除了照料父亲之外,抽时创作她的长篇小说,这个系列小说荣获矛盾文学奖。

“莫让新编代双城。”既是对女儿厚望,又是对女儿精心照料自己,会不会因此而耽误了她的创作的一点歉意。

将门虎子,高雅温润,相互激励,双双成功。

这则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这则故事,可以传世,在世界学术史、文学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四、冯友兰为悼念妻子和小儿子所作的挽联,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季羡林曾言:“不完满才是人生。”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亦是凡人,他同样经历了老年丧子的撕心裂肺之痛。1977年,与他相伴近60年的爱妻离世,老人晚年未再续弦。

面对儿子的英年早逝,他挥笔写下了一副挽联。

上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

下联:“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冯钟越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志愿分配至京外边远国防系统工作,30年间辗转东北、西南,最终在陕西一个山区县的航空部所属研究所担任高级工程师、所长。他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曾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一等奖”。他是我国飞机强度试验领域的领军人物,不幸在

51岁的壮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冯老在挽联中写道:“洒泪岂只为家痛”,这是否意味着他想告诉世人:钟越啊,你的早逝不仅是家庭的损失,也是航空界乃至国家的损失。他堪比蒋筑英、罗健夫式的人物。我们应当关心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

冯钟越不仅专业技术精湛,还多才多艺:热爱文艺,擅长诗词,酷爱书法与篆刻。因此,挽联中称他“能娴艺文,全才罕遇”。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至上世纪80年代左右,对于冯钟越而言:母亲的离世,父亲步入风烛残年,他本人在清华园出生、成长,父亲是国内顶尖专家,他却依然坚守在西北山区的军工研究所。

宗璞回忆道:“小弟一生从未埋怨过任何人,也未曾埋怨过自己,这是他的美德之一。”

行文到此,我还想告诉青少年读者朋友:我们把时间退回20世纪50年代,用今天视角来看,冯钟越也是曾经的“京少”,也是“官二代”(冯友兰曾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他也是“星二代”(冯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是我国哲学界、文学界的巨星)。名门出身的冯钟越,丝毫不存在什么优越感,只有一个信条:党的事业高于一切。

学习品味冯友兰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挽联。再顺手翻阅儿子冯钟越所长的生平事迹,我边写边流泪。

冯友兰的妻子任载坤知书达理。民国初年,在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她曾是河南女子师范的算术教员,1918年与冯友兰结婚,相濡以沫接近60年。

妻子过世,冯友兰撰写的挽联是:

“忆昔相追随,同荣辱,共安危,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君先去;

从今无牵挂,斩名经,破利锁,俯仰无愧作,海阔天空我自飞。”

作为读者,我反复阅读,它不只是挽联,包含了人间大爱,也包含了大师作为凡人的儿女情长,这是他们良好家风家教的一种体现形式,对今人,对才疏学浅的笔者来说,还有阅读美文之感。

诵读冯友兰为悼念妻子所作的挽联,再细读其关于回忆任载坤女士的文章,我的直觉是:

她是一位大家闺秀,民国时期的名媛,一位贤惠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她辅佐丈夫功成名就,教育子女方法得当,是亲友眼中值得尊敬的大姐、大嫂,也是邻里和社区居民公认的“居委会主任”。

她,完美地集这些美德于一身。

我摘录了宗璞女士回忆母亲的一段文字:

“在中国妇女温婉贤淑的天性中,往往蕴藏着极为坚强的一面,她们能够激励丈夫不气馁,引导儿女追求卓越,支撑家庭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光。”

冯友兰生深情款款,“我们共同经历荣耀与屈辱,安危与共,期望白头偕老”。她的一生“问心无愧”。这里的“共同经历荣耀与屈辱,安危与共,期望白头偕老”蕴含了深刻的意义。据宗璞女士所述,在她的家庭中,“父母感情特别深厚,从不争吵,一个致力于学术研究,一个专心于家庭事务,彼此默契配合,毫无隔阂,可以说,他们实现了上帝的意愿。”

拥有这样的妻子,丈夫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拥有这样的妻子,子女更有可能学业有成。

冯友兰与妻子的和谐关系、相互尊重,为子女树立了可见、可感、具体而贴切的榜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