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医祖岐伯

□文/范玉虎 范雅宁

2025-01-17 14:57:32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岐伯 图源网络

艾灸治疗 (图源网络)

中药材    (图源网络)

人类生存、生活的过程,就是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分工中,很早就出现了医家(医生)这一职业,专司治病救人。其中造诣深厚,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者,被称为医学家。在世界医林中,中医,即华夏医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万业皆有其祖,华夏医学的创始人是谁呢?公认的是岐伯。岐伯籍里何在呢?一般认为在陕西省岐山县。也有人认为在甘肃庆阳或四川盐亭县。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先生来岐山考察后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这四个大字刻于石碑。2007年9月根据调研史证,陕西学者正式注册了“岐伯故里”域名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相传在上古时代,在岐山县一个偏僻的山洞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他们非常恩爱,后来妻子怀孕了。孩子出生的那天,山上环绕着吉祥的红光,几百只吉祥的飞鸟围着山洞叫个不停,亲戚和邻居听说后相继来道喜。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说红光和鸟鸣都是吉祥之兆,这孩子长大后必能成大器,这孩子又是长子,于是给他取名叫岐伯(岐是古姓)。

岐伯从小聪颖好学,善于观察,喜欢动脑。经常测量日影,观察日月星辰、寒暑交替、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洞察自然变化、天地阴阳、四时运气之理。他才智过人,多才多艺,懂音乐,会制作乐器。他发明的军乐在作战中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震慑敌人,使黄帝的军队大胜。后来,疫病流行时,他看到同部落的百姓死于疾病,苦不堪言,便立志学医,苦修医道。每遇有人生病,他便不论远近,前去调查病因、病状,尝草辨性,为之治疗,潜心学习他人的治病经验,并悉心总结。他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病机、病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摸索出规律。他为当地老百姓治病救命,并教育引导百姓预防疾病,健身强体。因此,他很快声名远扬,百姓赞不绝口。

有一天,岐伯在山下采药,见一采药的老人不慎从山上跌倒滚下,便上前扶起背回家中,为其擦洗医治,煮粥奉侍。几日后老者才苏醒过来,数月后才恢复健康。这位老人原来是一位神人,他识药懂医,在医药和治病方面造诣很深,他见岐伯医者仁心,就传授给他诸多医术。岐伯还师从名医僦贷季,又师从广成子、赤松子、中南子等,与他们磋商病机病理和药味药性,收获颇丰。

一日,黄帝来岐伯所在的部落巡视,见老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活泼壮实,询问得知是岐伯之功。于是聘请岐伯为大臣,并尊为天师,主管当时的医疗卫生事业。《路史》记载,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黄帝见岐伯贤明,便向他求教治国之道,黄帝重视医疗,喜欢医学,常和岐伯名堂论医,探讨医学问题。黄帝和岐伯探讨医学问题的内容被记录,后人整理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内容基本上是黄帝提问,岐伯详细作答的过程。黄帝以小学生的口吻,谦逊地向岐伯提出各种医学问题,而岐伯以其多年学习、钻研、实践的经验,作出精僻而深刻的解答,成为华夏医学即中医学最早的经典。《黄帝内经》实质为《岐伯内经》。

岐伯对于中医学的贡献主要在于:

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阴阳学在《易》中早有阐述,《内经》将其从哲学领域引入医学领域。阴阳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与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并赋予特定的医学意义。人体的禀赋、结构、功能、治疗、用药等都有阴阳之分。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属性。凡属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事物都属于阳的范畴;凡属于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阴的范畴。将阴阳学说引入医学领域后,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属于阳。将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属于阴。阴阳双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维持着生命活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双方对立制约关系正常,人体即处于健康状态。若因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失控,动态平衡被打破,阴阳一方偏盛或偏衰,就会使人进入病理状态,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守、外使的相互关系,正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高度概括。“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说明阴阳一方偏盛,都可打破阴阳平衡,使人体生病。另外,阴阳双方还有互损、拒格的情形。中医关于阴阳的论述,不仅符合易学的思想,也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对后来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关系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在岐伯的论述中,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事物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五行学说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和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各种关系,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岐伯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中医领域并作为辨证治疗的理论依据和纲要。使中医脱离了鬼神致病、巫术、占卜的干扰,有了比较科学的理论体系。

展现出博大融通的学者风范

岐伯通晓天文、地理、气象、音乐、社会哲学、道学易学、人文民俗等各个学科,他在阐述医理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构建起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与环境、气候、四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将古代天地结构理论、日月运行规律作为其前见模式,通过类比推理形成五运六气、人体生命寿夭、针刺补泻、人法四时等医学理论。他穷究医理,把上古医学经验与自身医学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医学领域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症学说、诊法学说、治疗学说、养生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他在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时,始终贯穿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体现出他肯钻研、善思考、有主见、能创新的学者风范。

经络学说是岐黄中医理论的独特贡献。岐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经脉是主干,络脉是旁支。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俞穴三个组成部分。经脉伏行于深层,出入于脏腑筋骨肌肉之间,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有大络、浮络之分,俞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全身有365穴。《内经》中有名称且记载具体部位者139穴。岐伯在行医实践中,探索出通过针灸这些穴位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开了先河。

岐伯还发明了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一般的按摩是使用手指、手掌或肢体触摸患者的身体。使其逐渐恢复生理状态和功能。相传岐伯的按摩手法修炼到仅用声音即可达到按摩的功效,岐伯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发出天籁之声。站在医者对面的人也听不到声音,但声波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当他发声完毕后,病人该吐的吐,该泄者便,折断的骨头自动连接愈合。这可能有很大成分的神话色彩。

岐伯还总结研究了“炮灸”“修事”“修治”等中药的炮制方法。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使药物具备不同的药效和应用,正所谓“饮片入药,生熟异治”。

岐伯通过对地理气象的观察总结,以“天人合一”“人体虽小,暗合天地”的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和人体的脏腑、生理变化的规律。开著书立说之先河。据考证以岐伯命名的医学著作有十余种之多。这展现了岐伯宽阔的视野和钻研探索的学者风范。

确立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探求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发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标和本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所谓标,是疾病表现出的现象、症状,本是身体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按照岐伯的观点,一般而言治病总是以治本为主,即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素问阴阳大象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查疾病时,临床以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出为纲领,以阴阳为总纲,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诊疗总则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治病的过程,就是辨别阴阳盛衰、正气强弱而予以调整平衡的过程。《素问》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岐伯十分重视人体的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他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致病与正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发病过程中,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无不与正气强弱有关。因此,固护正气,是治疗疾病的意义所在。治病当先审求正气强弱,以定其可攻可补。正虚无邪者,当以扶其正气为主,虚实并见者,可扶正祛邪兼施。邪盛当攻而正虚不足者,应以攻邪不伤正为原则。老幼体弱者,不可滥用峻攻削伐之品,痛即止不可妄攻而败其正气。

治病的总原则是要针对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的,在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常常标本主次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原则。《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通行的法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真正的“急”症,应予治标而后固本或标本兼治。

岐伯还倡立了“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四时季节的不同,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如春夏季节,阳气生发,气候由寒转暖,由暖转热,此时,辛温解表发汗药物应掌握其分寸,风寒感冒者,不宜发汗开泄太过。寒证者,不宜用辛温大热之剂。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地理特点、环境条件对机体和疾病的影响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和方案。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倡导“治未病”的伟大医学思想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减少疾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里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岐伯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大致包括:一、未病先防,防重于治,通过预防确保健康。二、有病早治。当疾病表现出萌芽和初步症状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三、有病防变。在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始终掌握主动权。

后世流传的扁鹊的故事,说明岐伯关于治未病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被历代良医所传承,成了中医界的共识。

故事说,大王问扁鹊:“你是目前最好的医生吗?”扁鹊曰:“其实我的医术比起我的两个哥哥来,根本算不上什么。”大王不解:“那怎么大家只听说过你的大名,从来没有听说过你两个哥哥的名声?”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是最好的。他能够在别人将生病但病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就把病人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只有村里人才知道。但是我们家人都最敬重他。而我二哥是在别人刚生病但还不严重的时候就把病人医好了。他在我们县里就比较有名。我们家人也很尊重他。”扁鹊最后说,我是在别人病得很严重,都快死了时再治病的,所以大家误认为我医术最好,我的名声也就传得最广了。但即使我暂时医好了他们的病,他们都大伤元气,身体再不会恢复到从前的状态了。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听后使人参透了“治未病”的道理和原则。

创立了养生学说

风靡世界、方兴未艾的人类养生学是华夏医祖岐伯创立的。

在《黄帝内经》中,岐伯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多处涉及人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岐伯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人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在天地人系统中,人与自然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人体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一定要保持人体内部阴阳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内守,从而顺应自然,外避邪气,调摄精神,保养正气。

《内经上古天真篇》开篇黄帝提出:上古之人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过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岐伯对养生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讲述。

一、岐伯主张“治未病”。

岐伯强调对于疾病要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要增强人体素质,调适人的情志。中医认为,引起人体疾病的外界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等,“喜、怒、哀、思、悲、恐、惊”等人自身的情志因素,也会导致人体生病。《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风雨寒湿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可见,固护和培养人体正气是“治未病”的核心要件,而固护和培养正气的方法,就是养生。养生首要是养心养德。要遵循圣人的教诲,对于虚邪贼风等四时不正之气能及时避开,心中要清净安闲,没有杂念,不谋虚逐妄,使正气得以调顺,情绪安定而不焦虑,从容淡定地对待人生,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二、岐伯主张“饮食有节。”

岐伯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意思是要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要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要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血虚者多进补养气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症者多进食一些具有清泻作用的食品。大的原则是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过饱过饥,以免损伤脾胃,保证脾胃健康,正气内充,保证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饮食有节”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人体的饮食要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根据四季气候变化和人体阴阳变化,岐伯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这也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三、岐伯要求人们要“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起居有常指作息要有规律。古时候人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出来开始劳作,夜晚进入休息状态,做到劳逸结合。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要进行相应的调节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因此,白天是学习、工作、劳动的最佳时机。晚上,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内,这有利于机体的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和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经常熬夜会引发多种疾病,对健康十分不利。一些现代中年知识分子长期夜以继日工作,虽事迹感人,但却严重透支身体,导致有些人英年早逝,难免让人扼腕长叹,这更说明医祖岐伯倡导的“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的养生观点是有科学性的。岐伯说的“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植物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内经》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意思是说,春夏养阳宜晚睡早起,秋冬养阴,则应早卧早起或早卧晚起。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作息时间做适应的调整,以保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黄帝内经》是岐伯和黄帝创作的,中医疗法被人们称为岐黄之术,简称岐黄。岐伯是《黄帝内经》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据说岐伯活了1200年,虽无史料可考证,但人们相信,发明和实践岐黄之术倡导养生的岐伯,一定是高寿老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1953年12月,毛主席在听取时任卫生部副部长贺诚汇报工作时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与西医相比,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很突出,它的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效果为几千年的中医药学实践所证明。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中医药更具有独到的疗效。我们深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医逐渐结合和融合,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这颗医林的明珠将更加璀璨,医圣岐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大放光彩。

作者简介:

范玉虎,陕西省岐山县范家营村人,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曾任教师、教研员、高中和职中校长、县教研室副主任、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兼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宝鸡市人民政府督学、宝鸡文理学院兼职副教授。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西府分会副会长。发表教育论文200余篇,获奖50多次。《教苑求真》等四部教育专著获省市奖励。本人曾获全国教学改革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称号。

范雅宁,陕西省岐山县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二十年。曾在《宝鸡教育》发表《浅谈课堂纪律》,论文《儿童教育的有效方式》曾获宝鸡市论文三等奖。课题《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金台区课题。本人在2022年被评为“金台区优秀班主任”。2023年被评为金台区基础教育教学能手。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