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对话《逆风飞翔》作者盛世唱响——

记录时代风云是文字人的崇高职责(三)

2025-01-10 14:04:48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 文 / 孙文生 刘静馨

8年多的时间磨去了我的浮躁与轻狂

记者:写小说对您的性格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有影响吗?

盛世唱响:有。后来我彻底打消了写诗歌和写散文的念头,但每每看到诗和散文里那些优美的文字,心头仍常怀感动。一句话把我看哭是常有的事。

写小说的时间长了,我不再有诗人的浪漫和散文家的洒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一天比一天平静。写小说前我有一颗玻璃心,对外界很敏感,常悲天悯人,浮想联翩,内心时不时会泛起涟漪,担心树上掉下的叶子会砸到别人的脑袋;寒风吹过,看着行色匆匆送孩子上学的年轻妈妈们,会油然想起“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能几时”这般伤感的句子。也许是8年多的时间,磨平了我年轻时的浪漫、浮躁与轻狂,现在我越来越土气,越来越迟钝了,文人的风雅浪漫于我也越来越远。我不再关注眼前的清风明月,也不再留意风刀霜剑和寒来暑往,更多的是在思考人性,思考善与恶、正与邪,思考繁华与落寂,思考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永恒。

用《奋斗三部曲》书写亿万普通人的不懈奋斗

记者:您的“新打算”是要完成《奋斗三部曲》?

盛世唱响:是。在文学网站高强度的创作实践,让我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较劲和拉练。我从事记者工作20多年,接触过无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身上有大把大把的故事可以写,有太多太多的抗争与奋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想像陈忠实先生一样写一部“垫棺作枕”的长篇力作。尽管对于前辈我望尘莫及,但我只有在文学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才会知道自己的斤两。

我的“新打算”是要完成《盛世唱响奋斗三部曲》,以此记录我们所处的时代,用一个个经我排列组合的文字,把跟我一样来到过和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的故事保存下来,书写“一个时代,亿万普通人的热血奋斗史”和“一个民族,平凡人百折不挠的人生征程”,我要让精彩的生命,永远活在文学的世界里。最近出版的《逆风飞翔》正是“三部曲”的第一部。

为了不亵渎文字,在创作《逆风飞翔》前我做了扎实细致的准备。在告别网络小说后的5年间,我又创作了两篇共3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老城墙下喝咖啡》和《我们在一起》,用这种方式特意为本书的创作“练笔头”“打基础”。

经过漫长的磨砺和拉练,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写一本自认为能“只留经典不留遗憾”的小说了,于是在3年前我开始动笔创作《逆风飞翔》。从网络文学起步那天算起,我在文学的路上已经走了8年多时间,虽然《逆风飞翔》实际创作时间是3年,但如果把此前的磨练视为序章和准备的话,这本书是我创作8年来才结出的一个果实,这其实已经是我的第5部长篇作品了。

记者:您对《奋斗三部曲》有什么期许?

盛世唱响:我想用三部长篇小说和百万字的体量,用自己的生命记录时代风云,传播精彩,播种希望。

记者:很多读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您在新闻行业当记者20多年了,为什么要从事文学创作?

盛世唱响:为什么要创作这个问题以前我回答不了,现在回答不了,估计将来也回答不了。反正,总觉得心里总有根线,就像牵引风筝一样牵着我要去做这件事。

写长篇小说这几年,为了给自己充电,我看了一些书,涉及到很多学科,不光文史哲,还有自然科学方面。比如在写《逆风飞翔》前,我专门学习了机械制造、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知识,不懂这些知识怎么塑造书中的人物?怎么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洞悉他们的命运?我是应试教育条件下长大的人,向来把考试看得很神圣。考试是对学习效果最好的检验,我一边学习一边参加考试。这几年,陆续参加了教师资格、健康管理师、法律资格等完全不相干的几个专业的资格证考试。我现在正在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

或许是涉及的领域和见过的人多了些,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再那么单一了,所以在面对“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问题时,却给不出答案。也许多因一果,也许命运使然,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无解。昨天有昨天的理由,今天有今天的答案,明天估计还有明天的说法,对我而言,这根本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答案。

但有一点,如果今天的贝壳不捡,那么,明天看到的也就只有明天的贝壳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能在生命最后时刻,老眼昏花的我充其量也只能看到几块斑驳琐碎、品相极差的贝壳了,那些圆润饱满、美丽亮泽,曾经在晨光里熠熠生辉的贝壳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我要趁现在赶紧把这些贝壳捡起来,把这些与自己生命碎片一样的东西收集起来,让生命更加完整。我不再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作”,喜欢就写,要写就尽最大努力把东西写好。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