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白
王玉白帮助残疾小叔子穿鞋
王玉白参加义务劳动
□文/赵军武 冯博
王玉白,女,汉族,现年70岁,渭南市富平县美原镇联友村鞋李组村民。她五十年如一日,操持家务、孝敬老人,悉心照料聋哑、半身不遂的小叔子,无怨无悔。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用爱心与真情诠释着孝的真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和担当,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故事,她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起贫困家庭的一片蓝天,在当地传为佳话。2021年1月,王玉白荣登“中国好人榜”。
早上不到7点,王玉白就起床了。她使出全身力气扶起小叔子李黑牛,待洗漱穿衣完毕,太阳已经高悬头顶。来不及耽搁,匆匆做了早饭,安顿好李黑牛后,王玉白才顾得上扒拉两口饭,动身准备出门了。
“苞谷地里的草得锄一下,耽误不得。”王玉白消失在院门外。
夏日酷暑,田园的风吹落她额头上的汗珠,像一颗颗剔透的水晶,映照出她生活的不易。
1974年,王玉白嫁入美原镇联友村鞋李组李家。五十年来,她操持家务、孝敬老人,对先天聋哑、患有脑出血后遗症的小叔子不离不弃,用平凡举动诠释“孝”与“爱”,书写着为人媳、为人妇、为人嫂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1月,王玉白入选“中国好人榜”。2022年,在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被授予“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嫁过来就是一家人,哪能看着不管”
刚嫁到李家时,李家很贫困。公婆年迈,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年幼,聋哑的大弟李黑牛需要看护。一家8口人,老的老、少的少、病的病,刚过门的她就同丈夫一起挑起家庭重担。谈起当时的想法,王玉白质朴地说:“嫁过来就是一家人,哪能看着不管。”
“那时候真的苦,但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她回忆道。白天忙完家务,就到地里干农活,晚上再回来照顾弟妹、公婆,每天的日子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可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结婚后的第二年,李黑牛患上了脑梗,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他半身不遂,自此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王玉白,也默默承担起照料李黑牛生活起居的担子。
为了改善家里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供养三个还在上学的弟弟妹妹,王玉白决心和丈夫一起学做木箱。
“那时候没有电,我和掌柜的只能手动来回拉锯子。记得有一次在锯一块特别坚硬的木材时,用力过猛,手上瞬间被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直流。”长时间的劳作,使得王玉白手上的茧新旧交织。
木箱做成以后,王玉白就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载着一对木箱奔波在集市上售卖,庄里镇、美原镇,甚至邻县的荆姚镇都去过,一对箱子卖四十来块,运气不好的话,几天也卖不出去一对。王玉白夫妻就靠这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王玉白夫妻尽心尽力的操持下,二弟和两个妹妹逐渐长大、陆续成家,婆婆公公也寿终正寝。
然而,命运多舛。2012年,王玉白的丈夫身体每况愈下,去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是患上了恶性肿瘤,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一头是身患重病的丈夫,另一头是生活无法自理的小叔子,她就像被夹在命运的缝隙中,艰难地喘息着。
“那段时间压力很大。不仅身体劳累,精神上也是紧绷着一根弦,更愁的是看病需要花钱。”对于以种地为生的农村家庭来说,土地无人打理,木箱子也没人做,一年的收入得不到保障。
但她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美原镇距离县医院一个小时车程,王玉白就这样每天往返于医院、家中、地里。她时常安顿好小叔子,再去医院照顾丈夫,然后回去地里干农活。不管多忙多累,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几乎从未间断过。
命运并未眷顾他们。尽管进行了长时间的治疗,王玉白的丈夫还是因病情过重,最终医治无效去世。当我们小心翼翼地问起那段痛苦的经历,王玉白说:“那时候感觉天都塌了,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泪水在她的眼眶中打转,声音也变得颤抖起来。
我吃一口都要叫他吃一口 叫他一点都不能为难
丈夫去世后,王玉白心灰意冷,可是,家中还有个残疾的小叔子要照顾。旁人都劝她放弃,另寻出路,可她坚定地守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因为她知道小叔子离不开她,她要为这个家坚守到底。王玉白独自扛起生活的压力,整理好心情,重新挑起了家中的大梁。
她像照顾亲弟弟一样,精心照料李黑牛的饮食起居。
“他胳膊不得动弹,身子又重,每天早上光给他穿衣服就要花费近一个小时。”王玉白说。
尽管如此,王玉白从未有过一丝不耐烦。
除了穿衣,李黑牛吃饭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李黑牛的咀嚼和吞咽都很困难,王玉白就把食物切成小块。有时候衣服上、地上洒得到处都是,她也总是默默地擦拭干净、清理地面,没有任何怨言。
晚上,为了让李黑牛能睡个好觉,王玉白会提前为他准备好热水泡脚,调整好枕头的高度等。每逢天气好的时候,她将李黑牛搀扶到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李黑牛说不了话,为了便于与他交流,王玉白还专门学了手语。
为了时刻看护李黑牛,五十年以来,王玉白从未远离过家门。就算有事必须外出,她也一定会提前安排好小叔子的生活。
“哪怕再忙再累,也要保证黑牛一日四餐吃饱吃好。”王玉白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心化解着一个又一个难题。
“老李家媳妇那真是一个好人,几十年了,从没说过半句埋怨的话。”提起王玉白,联友村左邻右舍的乡里乡亲都对她赞不绝口,说她是老李家的福星。一位大爷感慨地说:“李家媳妇啊,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太不容易了。”
考虑到王玉白身上担子沉重,村委会、邻居们曾多次建议她将李黑牛送至养老院,都被她果断拒绝。她说:“这么一个又聋又哑又残疾的人,我不放心他一个人生活,这么多年来,照顾他已经习惯了。”
当有人问王玉白,照顾残疾小叔子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放弃?她坚定地回答:“我掌柜的已经走了十几年了,他走了以后,这担子我不担谁担?只能说我把这担子扛起来,我吃一口都要叫他吃一口,叫他一点都不能为难。”
“玉白嫂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赞扬”
在邻居许秋玲眼里,王玉白不仅是好长嫂、好儿媳、好母亲,更是一个吃苦耐劳、热心助人的好邻居。多年前的一天,许秋玲突发脑溢血,家住对门的王玉白发现倒地不起的她后,当即送她去医院抢救治疗。许秋玲的儿子远在外地,一时无法及时赶回,王玉白就一直陪伴在许秋玲身边,忙前忙后直至凌晨4点,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脑溢血后遗症给许秋玲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使她无法正常进行家务劳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替别人撑伞。看到邻居陷入如此艰难的困境,王玉白伸出了援助之手。只要一得空,她就去邻居家帮忙,她包揽了各种家务活,也会帮忙干农活,还负责接送许秋玲的孙子上下学,无论刮风下雨,她总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
王玉白的付出不仅减轻了许秋玲身体上的负担,更给予了她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许秋玲感动得热泪盈眶,而王玉白却笑着说:“咱们是邻居,相互帮衬是应该的。”
“玉白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帮我接孙子、蒸馍长达一年半时间,没有她,我都不知道怎么撑下去。”许秋玲说。
为了帮助王玉白增加家庭收入,让她的日子不过得那么紧巴,联友村支部书记李红军找到了她。“嫂子,现在有个打扫卫生的活儿,你干不干?”王玉白听了高兴极了,当即就揽下了大队三个小组的环卫工作。
从那以后,每天天还未亮,王玉白就早早起床,拿起清扫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不怕苦不怕累,看到村上堆积的垃圾,都是一锹一锹地往车上装,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在王玉白的努力下,巷道的垃圾消失不见了,三个小组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玉白嫂子的精神着实令我敬佩。干环卫工作十来年,每年除了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几乎从未停歇。”李红军说。
“能有这份工作改善生活,累点也值得。”她的坚强和乐观,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活中,王玉白不善言辞,但身教胜于言传。如今,她的弟弟妹妹、两个孩子都相继成家立业。他们从小看着嫂子、母亲扛起生活的重担,孝敬老人,照顾小叔子,也在潜移默化中被王玉白的孝和爱感染着。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她虽然不识字,但是却教会我们要善待长辈,相亲相爱。”王玉白的儿子说。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平凡的生活里,王玉白对长辈、对丈夫、对小叔子不离不弃,不仅打动着周围的人,也感染着下一代,而这样的良好家风也值得被传承,被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