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旗下的大型勘查与施工类企业,在2019年迎来了重组整合挑战:由其吸收合并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西安西北有色水文工程地质总队有限公司、西安西北有色七一五总队有限公司、西安西北有色金属测绘院有限公司三家业务关联企业,组建新的工程公司,做大做强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施工企业。如此一来,作为拥有数家子公司的工程公司,如何扬长补短、充分释放潜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呢?
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刘会
在该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刘会的带领下,团队南下百岛之滨,北上壮美西域,东进吴越大地,西进西海之乡。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迅速融合下属各板块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旗下各项业务。年营业额从过去的不足2亿元迅猛增长至5亿多元,即便是在市场极度萎靡的当下,公司业务一直呈上升态势,预计2024年营业额将达8亿元,实现了全公司的增产增收。这家机制灵活、高度适应市场的老牌国企,在年轻的80后领航人带领下,正不断缔造着市场奇迹。
三家归一 老牌国企的整合之路
“如何把三种馅包到一个饺子里?”
该公司重组整合之初,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公司旗下业务板块中,被并入的同属于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下属机构的水工队公司、七一五总队公司、测绘院公司,这三家公司资质和人员构成各不相同,业务方向和盈利能力也各不一样。那么,怎么样发挥协同作用,让公司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呢?
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冶金工业部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现为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从事地基基础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测量、检验检测、文物保护、地质勘查的专业公司。这样一家专业技术公司,自然对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进入21世纪后,公司招聘员工便要求硕士学历。20多年来,公司汇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精通专业的技术人才。
2019年,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接到上级任务,要求接收合并三家集团下属公司,重组整合成为新的工程公司。这三家公司分别是:1962年成立的西安西北有色水文工程地质总队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的水文勘察施工队伍;1958年成立的西安西北有色金属测绘院有限公司,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工程测绘兵队伍转制而成的测绘院;此外,还接收了西安西北有色七一五总队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陕西西色矿山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的石油大会战中,为找石油、开油田立下了汗马功劳。上述三家企业都是资历老的专业企业,整合起来难度颇大。
重组后的企业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既有想冲锋陷阵的业务能手,也有混吃等死准备混到退休的闲人,还有一批嫌待遇低的长期上访户,经常堵住领导办公室要说法。其中有一位临期退休的老上访户,更是对新上任的赵刘会进行了围追堵截,像牛皮糖粘着他,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要求解决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赵刘会毕业后便进入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作。10年时间,他从一线技术员成长为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成为掌管公司经营业务、市场拓展的决策者。他了解企业,对企业充满感情。作为公司的领头人,在面临机构改革问题时,他积极谋新策、出新招、走新路,经过多次与领导班子协商,确定了要“聚焦主业、围绕主业、扩展主业”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立足省内,布局省外”的企业发展战略。首先,将工程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1亿元,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四梁八柱”,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在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的基础上,从党建引领、生产经营、风险防控、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和企业文化六大方面制定或完善制度,为实现人才汇聚、资源共用、科学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布局 开拓八大业务板块
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擘画蓝图定方向。
该公司领导班子深研市场,科学研判,梳理定位了工程及水文勘察、岩土施工、地质灾害防治、文物保护、矿山工程、地质勘查及钻探、检验检测及测绘、物业开发等“八大产业”。抢占市场,始终是公司立足之本,发展之道。公司紧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青海新能源基地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建设机遇,抢先实地调研,筛选合作方,强强联手、合作共赢,精耕细作、打造样板,业务迅速在全国铺展,贯穿东南西北,呈“遍地开花”之势,并相继在全国设立了10个分公司。
工程及水文勘察产业是公司的传统产业,据赵刘会介绍,公司早在2006年就参与西安地铁2号线的工程勘察工作,并先后参与完成了西安地铁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10号线等线路勘察工作,见证了西安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以高度责任心、良好的施工信誉赢得了地铁公司、总包单位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西安地铁建设劳动竞赛先进单位”,并荣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22年度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公司紧跟青海新能源高地的国家战略,于2021年末西进青海,首个中标的青海新能源勘察项目中标金额高达1106万元。公司多个地下水勘查项目解决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诚挚感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省内闻名、国内知名的工程勘察单位。
岩土施工作为公司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公司产值中占据半壁江山。公司下大力气抢占市场,典型项目层出不穷。1.71亿元的琴科学城(二期)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工程开启了公司亿元项目先河,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1.06亿元的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基基础及支护工程公司是深耕西南市场的又一硕果。公司还参与了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亦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民航发展“头号工程”,该项目是公司承担的首个机场施工项目,项目的实施建设对公司全面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高歌猛进。公司是陕西省第一批取得地质灾害甲级资质的单位,拥有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甲级以及地质灾害工程监理乙级5项资质,具备地质灾害防治一条龙服务能力,成为了行业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单位之一。公司也是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平战结合”战略的对口支撑单位。目前公司已与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新区,商洛市镇安县、商南县,咸阳市淳化县,西安市临潼区、延安市甘泉县共计9个区县建立地灾防治“平战结合”技术支撑战略合作模式。1.12亿元的珠海三灶镇黄竹山北废弃取土点治理复绿工程项目是珠海市2021年基础建设保障的重点项目,过亿项目在整个行业来说并不多见,彰显了该公司在地灾施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文物保护是公司的特色产业,不仅体现了公司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责任,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先后承担了兵马俑、大佛寺、城墙等多项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文物保护工程任务,并参与开展了多项文物保护领域科研项目和行业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为进一步发展文保产业,公司内部的“文物保护研究所”已经升级为“西北有色文物保护研究院”,业务范围由最初的土遗址石窟寺类,拓展至古建筑类、近现代建筑保护展示类、文物影响评估类等多类型;业务区域以陕西为主,辐射河南、青海、甘肃、四川、安徽、重庆、江苏、吉林等10多个省份和直辖市;勘测方法也从单一测绘,向三维数字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等多重方法转变。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初显,3人考取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3人考取文物保护责任工程师。矿山工程产业发展迅猛。依托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旗下矿山,公司已具备从矿山技术服务到施工一条龙服务能力。除了陕西省内矿山,公司已连续多年为全疆日处理矿石量最大的哈密市土屋铜矿和云南华联锌铟矿山提供服务。此外,公司开发的《双重预防体系智能化信息系统》已成功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地质勘查及钻探产业稳中有进。作为传统的地勘单位,该公司在地质勘查领域有着丰富经验,随着国家对地质勘查产业的不断改革,公司也在不断调整公司产业发展战略。既不脱离传统的地质勘查,又向新的地热勘查转型。先后完成了西安市灞桥区辰宇世纪城中深层地热水采灌井组凿井项目、宝鸡市千阳县3500米深的温泉井钻探项目。抢抓新一轮找矿机遇,在陕西、新疆完成了多个矿产勘查项目,探明矿产资源储量1亿余吨,为我国矿产资源提供了战略储备和安全保障。
检验检测及测绘向信息化迈进。公司已从事测绘业务60余年,是陕西省内为数不多的国有甲级测绘院,业务范围涉及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建筑工程测量、界线与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等十余项内容,公司曾远赴完阿根廷共和国门多萨省和蒙古国开展测量工作。近几年,在传统测绘基础上,公司与时俱进,测绘也越来越多地与科技融合,宝鸡市智慧地下管网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市政排水管网项目是公司承接的第一个智慧排水项目,完成了332.69公里市政排水管网探测测绘工作,为宝鸡市有关部门提供管线数据查询、分析、监控等服务,为城镇污水处理提供管理支撑。
物业开发健全产业链。公司除了灞桥区的办公场所,还在西河桥和临潼拥有两个基地尚待开发。
不怕试错 鼓励年轻干部出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载间。人才蔚然,事业方兴。该公司始终秉持“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全力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持续涵养企业发展的“活水”。
拥有400余名员工的该公司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位推动人才工作,以开放包容之姿引才聚才,以实践笃行之念育才强才,以礼遇激励之举爱才护才。赵刘会说:“技术和经营如同发展的两翼,管理则是连接两翼的机体组织,三位一体齐驱并进,人才队伍建设方能激发‘一池活水’。”此乃人才战略,亦是发展路径指引。公司自整合初期便着手推进“三项制度改革”,高质量开展定编定岗定薪以及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工作,编纂组织手册,使其成为管理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同时,大力推进绩效考核落地,对不同人才加以区分,打造三类培养模式,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赋能发展。
为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公司从组织结构着手调整。赵刘会回忆道,重组整合后,公司对原有生产实体组织构架进行了调整,将工程勘察院升级为岩土工程勘察院、地质灾害防治院和生态环境修复院。三院在技术和各自领域各有所长,自主经营更加灵活,管理效能与产值大幅提升。调整一年后,三院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2%。公司还组建了钻探公司,购置多台新型工勘钻,完成了原七一五总队公司从地质钻探业务向工勘钻探业务的全面转型。在优化钻探队伍的同时,打通产业内循环,新组建的钻探公司承揽了原工程勘察院年产值约200万的钻探外包业务。测绘产业与工勘产业深度融合,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互补互通,在地质灾害防治、测绘测图和检测业务方面密切配合、协同发展。公司组建了岩土公司,做实岩土工程施工产业,成立当年便自主独立完成3个项目,产值约600万元。此外,公司组建了岩土文物实验室,购置主要设备56台,从单一的土水简分析发展成为涵盖岩土、混凝土、砖、瓦等材料物理力学试验齐全、测试手段较为领先的综合实验室,并与西北大学、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育的文物材料物理力学测试成为一大特色。
人才培养是公司立企之根本、强企之灵魂。为培养年轻人,在语言表述方面,公司相继开展内训师试讲活动,鼓励年轻人、年轻干部登台展示;在专业提升方面,公司开展人才盘点工作,为每个人制定专业提升计划,倾斜一切资源为员工寻求提升机遇;在晋升机制方面,公司制定了专员、主管、中层三级管理机制,运用科学灵活的选育用留体系,为青年干部规划成长路径。此外,在项目奖励、体制改革、应用创新、重点难点等工作上,鼓励青年干部揭榜挂帅,不仅在物质上予以奖励,还在精神上颁发各项荣誉,让员工充满干劲与激情。
内部改革后的这几年,公司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司对机关中层干部放权赋能,鼓励他们在“专”上下功夫,设定持证上岗过渡期,倒逼中层干部自我施压充电,向科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转变。为经营管理人才搭建平台、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搏击市场,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其中,有的职工已发展成为产值能力较强的实体负责人,有的职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团队,属地经营开花结果,被授予当地“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鼓励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在“钻”上下功夫,1人斩获“陕西省技术能手”荣誉;选派的3人组技术团队荣获“陕西省首届地质技能大赛团体第一名”;培养推介职工40人次进入省市相关领域专家库。近年来,重点专业注册持证人员补助大幅提升,大大增强了员工干事担当的积极性。拓宽了招才引智输血途径,通过引进一人、影响一批,引导带动广大职工开阔视野、转变思维。
由于业务面向全国布局,需要大量外派人员长期出差。公司充分理解并考虑外派人员的辛苦付出,致力于探索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通过采取轮岗外派与累计调休相结合的方式,弹性安排公司员工轮流外驻,在体现公平性的同时注重锻炼员工的综合能力,避免职工过度劳累、离家太久,切实关心外派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休假方面,按国家规定计算调休时长,员工可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轮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切实做到了工作、休息两不误。
收获佳绩 老企业走出新奇迹
有声有色,蝶变未来。重组整合以来,新工程公司历经改革阵痛、队伍磨合和运行理顺的艰难过渡,在“破”与“立”中探索,全力打通产业间内循环,以改革激活力,以改革增效益,各项经济指标连年攀升。通过重组整合后的沉淀、磨练,终于破茧成蝶,积聚了诸多优势,有了厚积薄发的实力。
在对西北有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采访中,一些老职工感慨道:“如今收入提高了,待遇更好了,我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曾经,许多人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致使企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在改革之后,虽然人员未变,但制度的革新让职工们变得更加勤劳、乐观和上进。
在“立足省内、布局省外”的战略指引下,目前公司已成立了珠海、海南、江西、杭州、云南、青海、河北、成都、福建、徐州、北京等11个省外分公司,业务已覆盖全国。公司产值不断攀升,合同额从3个亿跃升至8个多亿,营业收入从2个亿大幅提升至5个多亿,2024年有望达到8亿元。
重组整合之后,科研成果显著。2020—2024年,该公司参编行业规范2本,获授权实用新专利技术2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获得上级集团以及行业和协会相关奖励18项,荣获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二等奖1项。2022年10月,公司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年完成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在高新技术企业平台的助力下,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推进。公司策划“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与高校强强合作探索“新赛道”:与西安工业大学合作建立“土木水利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西安科技大学联合申报“基于GIS的镇安县地质灾害预警分析系统应用研究”科研项目;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功能纳米材料修复石质文物的研究”方面达成共识,合力开展技术攻关;与昆明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承揽项目; 与西北大学合作渐入佳境,就“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策划各类学术论坛,高质量举办学术金秋技术交流等一系列举措,为公司源源不断地引入“智库力量”。
该公司高度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公司管理层表示,作为国企,公司积极践行ESG管理体系和理念,将其贯穿于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环境方面,公司在各项工程项目中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如施工现场降尘降噪、废弃物管理、水资源利用等。通过运用现代化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制度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提高企业透明度;坚决打击腐败行为,营造廉洁的企业文化。在管理效能提升方面,结合制度“废改立”工作,公司持续深化管理流程创新和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付出终有回报,该公司被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授予陕西省AAAA信誉单位、陕西省重质量创品牌示范单位、陕西省行业优秀企业等10余项荣誉称号。
“让能干的同志有机会展现,我们的制度保证了大家的积极性。”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强调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组织架构,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征衣未解再跨鞍。该公司重组整合5年来,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业务扩展倍增,完成了传统国企的升级迭代,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以赵刘会为首的领导班子将继续追赶超越、强效改革,为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添加更为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