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航天传统文化精神的壮举

作者:​秦东风 2024-10-12 11:06:38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老一代067基地人在凤县红光沟艰苦奋斗,无畏前行,无私奉献,勇敢担当,谱写了我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壮美华章。1993年基地调迁西安,更名为航天科技六院,航天人不断为完成中国航天弹星船箭发射任务再立功勋。“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液体动力公司”“金牌发动机”屡建奇功,凯歌高奏,举世震惊。

067基地1969年6月建成投产后,承担着我国导弹武器、宇航运载和卫星等航天器动力系统的研制任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国弹星箭船器提供了强劲、准确、可靠的动力系统。老一辈航天人在“红光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面前挺身而出,在天灾侵袭面前无畏前行,在失利挫折面前勇敢担当,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戮力前行。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壮举,“干轰轰烈烈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理念,不断感染着国人。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2024年4月24日习总书记给航天老科学家回信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遵照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按照国家有关保护开发利用工业遗产的文件要求,在国资委、国家工信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航天六院和院弘发公司党委领导积极引导下,“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于2019年初摆上议事日程。 

集思广益   边干边学闯新路  

航天职大领导班子成员敏锐地认识到,“红光沟”所在的067基地是我国航天系统的典型代表之一,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建设“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是落实习总书记要求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的具体举措。“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的建设在国内是创新项目,没有先例可供借鉴,通过挖掘和整理“红光沟”航天精神资源,以创新思维和崭新形式展现航天精神文化内涵,是在建设一个国家级的军工文化展示平台,通过活化利用国家工业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信。

在充分认识到航天六院“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后,航天职大在没有任何基础情况下,毅然决然争取到了航天六院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的设计、施工、布展、利用等任务。

2019年初,弘发公司副总经理兼航天职大校长张伟利带领项目组成员有条不紊地开展项目论证、场馆建设、后勤保障、参观接待、遗址讲解等项工作。经过估算,请人设计、施工、布展等至少需要2000万元,仅大牌设计师设计一项至少要花费30万元。仅靠国家工信部、省军转民办公室、航天六院的有限拨款,经费缺口很大。干,有的是办法,不干,处处都是困难。校领导说服大家,倒排工期,科学管理,自己动手,白手起家,既要节约经费,又要大干快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群策群力,苦干巧干。

在院党委及专家组的指导下,项目组以航天科研项目的高标准、严谨务实的作风,论证航天精神文化区建设方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系统内外、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协同共同发力于文化区的建设和运营;为了更好的展示伟大的航天精神,坚持以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为根,自主创意、主导设计,辅以专业手段实现,坚持艺术设计为航天精神文化内容服务,不断创新和挑战自我,通过文化、科技、艺术融合的方法勇攀航天文化高峰。通过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进度、造价控制,自主调研产品货源,用有限的资金最为充分的展现航天精神文化。在技术开发及应用方面,采用3D打印、3Dmapping、艺术创作等多种手段实现沉浸式体验展览展示创新。特别是首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造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的场景4D体验。

在六院及弘发公司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多措并举,大力挖掘资源,梳理精神文化内容,持续开展老同志口述历史,老物件征集;在201洞打造了以沉浸式体验、场景体验为主的现场教学课,创新开展访谈式教学,组织撰写剧本、编排话剧、开展激情教学、探索“研究型科普研学”和体验式教学手段。持续丰富了航天精神文化的展示手段和教育培训方法,广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夜以继日  完成任务讲奉献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论证伊始,团队连个就餐的地方都没有,为了节约经费,组员自己种菜或者挖野菜食用。2021年2月27日红光沟遗址第一期建设工程开工,时间紧,任务重,房屋安全加固、道路管网整平、展区环境绿化、展板设计布展多个工队交叉作业,齐头并进。白天紧张工作,晚上讨论次日工作方案。最忙碌的时候30余名老师一起上阵,从早上一直干到次日凌晨2-3点钟。

清水墙垒砌有一定难度,从准备材料到施工完成前后历时3天。工程项目组在凤县多个砖场均未找到合格红砖,后派专人到宝鸡拉回。为赶施工进度,后勤组邀请西安建筑工程技师学院老师带领7名在全国砌墙比赛中名列前茅的学生,高质量完成了36米长5米多高,用砖7.2万块的清水墙垒砌施工。在钢板做锈、做字过程中,项目组先后试用三个施工队,最终选用了满意的施工队施工。职大后勤部长白晓浩对经费使用精打细算,率队充分调研建材、家具、布草等价格质量,货比三家,终于买到质优价廉物品。王文鑫大学建筑专业毕业,业务能力强,每年有近200天时间在红光沟精神文化区工作。陈建红老师擅长沟通,每每遇到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人们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收集整理三线老物件、请三线老航天留下声像资料的工作,前后共进行了两年时间。在资料堆、废弃物中寻找当年红光沟创业的原始材料,要求心细如麻,不能有丁点疏漏。在闲置几十年的老房间里找寻老物件,既要忍受潮湿、霉变的难闻气味,还要防止老鼠、虫蛇可能造成的伤害。如今这些老物件给“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增色不少。团队成员只争朝夕,马不停蹄地工作,帮助老同志克服身体欠佳,记忆力减退等诸多困难,成功地采集到了张贵田、雷茂长、张宝坤、葛李虎等航天老专家的声像资料,对航天传统精神作了最好诠释。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展馆的布展工作,完全由职大团队提出意见建议,由专业艺术施工团队施工。本着“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品工程”原则,团队成员与艺术大咖们意见相左时,拍桌子也是常有的事,最终团队的“初生牛犊”们硬是靠着自己的“航天情怀”与严谨务实精神,说服了在旁人眼里神圣不可侵犯的艺术大咖,如期完成了布展任务。对于展板配文宴丹等逐字逐句反复斟酌,详细核实史料,力求准确生动有震撼力,又符合当年航天人艰苦创业客观实际。

2021年职大校长张伟利在红光沟持续工作三个多月时间,就连出差途中也不忘熟悉“红光沟”的光荣历史,他通过协调与凤县县政府关系,为改善展区周边环境、道路修缮争取了有力支援。2023年夏天他妻子借暑期中学研学,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他的工作现场, 女儿见到了久别重逢的爸爸,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疾步冲上去,紧抱着他的腿,高喊一声“爸爸”,再也不愿松开,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2023年2月23日“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二期工程“201洞”(占地6052平方米)施工、布展工作全面展开。该洞当年承担着液体火箭发动机心脏涡轮泵水力试验任务,航天人在此为十余种型号的发动机提供了完整准确的试验数据。项目组提出该洞展陈要体现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模拟实验全过程,突出航天四大精神,再现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神奇、神秘、神圣。要求在9.6米高7米多宽的屏幕上利用裸眼3D技术,立体呈现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全过程。3D打印高3.6米,宽1.8米的火箭发动机半剖模型吊装,给项目组出了难题。大型吊车不能进洞作业,利用动滑轮定滑轮作业失败,最终只得从宝鸡市调来一台小吊车,在10多人的配合下,花了两天时间硬是把重达600余斤的壳体从洞口移到了洞内近180米远的地方。项目组成员经常连续工作,忘记吃饭,有时直到晚上1-2点才能吃上一顿饭。

为了尽可能全方位展现“空间站”工作生活全貌,且考虑到“201洞”内部局限性,“空间站”核心舱展陈只能利用两个节点扭转方式,使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吃喝拉撒睡都能得以体现,让观者犹如身临其境。项目组成员不知熬过多少个通宵达旦。2023年7月11日前后,张恺悌在与协作方沟通安装工艺时,不慎被毒蜂蜇伤右脚脚踝,为了不影响工期,他在伤口处涂点红花油、风油精坚持工作,直至时隔4-5天后伤口起了脓泡,右腿几乎不能行走,才到凤县医院接受治疗。

系统展陈  彪炳史册留美名

2023年7月22日夜,由航天职大老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大合唱《神州动力》、《祖国万岁》和以十一所傅永贵、王文秀为故事原型的情景舞台剧《厕所试验室的传奇》在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西院礼堂精彩上演,省科协、团省委、宝鸡市委、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六院领导等观看演出,为次日“201洞”展陈拉开了序幕,受到了在场专家、领导的高度赞赏。该剧参加当年12月22日陕西省科协举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在17个单位选送的19个剧目中摘得一等奖。舞台剧展现了傅永贵等老一辈火箭发动机专家,利用废弃厕所改造的实验室攻坚克难的故事,表达了对“红光沟”时期科学家精神的追求、探索、致敬和弘扬。

航天职大始终把“红光沟”创业史作为学生思政课的典型范例,配合各级党校干部培训,抓住“红光沟”三线航天工业遗址建设契机,不断创新展陈讲解内容,让受众将伟大的航天传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了利用一个“红光沟”航天遗址,让院校航天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与科研单位研学、党员干部培训、参观旅游齐头并进的良好效果。截止今年6月底,“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共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全国、省市、航天科技系统参观者上千个团队10余万人次。整个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建设实际仅花费360万元,比请专业人员设计、施工布展,至少节约1640万元。展陈效果受到了国资委、国家工信部、教育部办公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

张伟利不仅是项目组负责人还是航天红光沟遗址展馆首位讲解员。为了搞好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展馆与“201洞”展陈讲解工作,项目组还培养了宴丹、李正泽和王嘉源等多名讲解员。王嘉源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真备课,敬畏教学,用深厚的生活、工作积累,站在中国航天大背景下,力求把每一次讲解“红光沟”三线遗址故事,都当做精品课程来做,情到深处不禁潸然泪下,听众席上也不时传来阵阵抽泣声。我受邀到各地党校讲解红光沟航天人的创业史,激励受众走好中国路,讲好中国故事,在受众中引发极大反响,被人们誉为传承“红光沟”航天精神的“金牌讲解员”。

“航天钻头”曹化桥,加工工件上密密麻麻的钻孔比头发丝还细,为了保护眼睛,他数十年不看电视,受到外国专家的褒奖和人们的敬重;杨敏达在“201洞”奋战20多年,与同事们完成了数千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泵研究试验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昏迷中喊的还是“快打开阀门,放水!”;老航天人“宁肯饿十年肚子,也要打牢百年航天基础”······王嘉源认为讲好“红光沟”故事是讲好“中国航天故事”与“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驻足于红光沟这一培根铸魂的宝地,她的使命感、责任感,已经成为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

王嘉源获得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贡献奖”、陕西省高校“优秀辅导员”、陕西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感动航天六院人物、航天六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也是“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的点灯人之一。航天职大“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建设开发利用团队,将不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激励着人们在航天精神的鼓舞下,为圆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六院人在西安工作生活了31载之后,沉寂的红光沟航天遗址,因2021年5月至2023年9月间获批“首批百家央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等资质再度声名鹊起。在陕西航天职大的争取下,上级领导将红光沟航天遗址的修复、建设、展陈等工作交由职大牵头开展。受领任务后,职大于2019年成立了067基地红光沟遗址开发建设团队,工程项目组、项目转化组、课程研发组、政策对接组、对外联络组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投入到紧张工作之中。

集思广益,边干边学闯新路

六院弘发公司副总经理兼航天职大校长张伟利带领项目组全体成员在项目论证、场馆建设、后勤保障、参观接待、遗址讲解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工作。在红光沟067基地航天遗址论证伊始,团队只有一个厨房做饭,连个就餐的地方都没有,大家轮流下厨、洗菜、刷锅、洗碗,为了节约经费,组员自己种菜或者挖野菜食用。2021年2月27日红光沟遗址第一期建设工程开工,时间紧,任务重,经费有限,房屋安全加固、道路管网整平、展区环境绿化、展板设计布展多个工队交叉作业,齐头并进。白天紧张工作,晚上讨论次日工作方案。最忙碌的时候30余名老师齐上阵,从早上一直干到次日凌晨2-3点钟,中间只有吃饭与如厕时间稍事休息。

为确保施工质量与进度,工程项目组在凤县多个砖场寻找工程所用合格红砖未果,派专人到宝鸡市拉回合格红砖,请西安建筑工程技师学院1名老师带领7名在全国砌墙比赛中名列前茅的学生完成了36米长5米多高,用砖7.2万块的清水墙工程施工。清水墙垒砌有一定难度,从准备材料到施工完成前后历时3天。在钢板做锈、做字施工中,项目组严把施工质量关,先后试用三个施工队,职大后勤部长白晓浩对经费使用精打细算,率队对建材、家具、布草等价格质量充分调研,货比三家,终于买到质优价廉物品,是大家公认的“好管家”。王文鑫老师大学所学建筑专业,业务能力强,每年有近200天时间在红光沟展区值班。陈建红老师擅长沟通,每每遇到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人们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收集整理三线老物件、请三线老航天留下声像资料的工作,陆续进行了两年时间。在资料堆、废弃物中寻找当年老航天在红光沟创业的原始材料,不但要心细如麻,还要眼尖如鹰,不能有丁点疏漏。在几十年无人居住的房间里找老物件,既要忍受潮湿、霉变的难闻气味,还要防止老鼠、虫蛇可能造成的伤害。如今这些老物件给三线遗址展馆增色不少。在六院及厂所站离退休管理部门大力协助下,团队成员成功地采集到了张贵田、雷茂长、张宝坤、葛李虎等航天老专家的声像资料,他们的讲述,就是对航天精神的最好诠释。

夜以继日,完成任务讲奉献

三线航天红光沟遗址展馆的布展工作,完全由职大团队提出意见建议,由著名专业美术艺术施工方进行施工。本着“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品工程”原则,团队成员与艺术大咖们意见相左,拍桌子也是常有的事,最终团队的“初生牛犊”们硬是靠着自己的“航天情怀”说服了在旁人眼里神圣不可侵犯的艺术大咖,如期完成了布展任务。对于展板配文宴丹等逐字逐句反复斟酌,核实史料,力求准确生动有震撼力,又符合当年航天人艰苦创业客观实际。

2021年职大校长张伟利在红光沟持续工作了三个多月时间,就连出差途中也不忘熟悉资料记载的红光沟的光荣历史,他在协调与凤县县政府关系中,为改善展区周边环境、道路修缮争取了有力支援。2023年夏天他妻子借暑期研学,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他的工作现场, 女儿见到了久别重逢的爸爸,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疾步冲上去,紧抱着他的腿,高喊一声“爸爸”,再也不愿松开,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张伟利不仅是项目组负责人还是航天红光沟遗址展馆首位讲解员。

2023年2月23日红光沟二期工程占地6052平方米的“201洞”建设、布展工作全面展开。“201洞”当年承担着液体火箭发动机心脏涡轮泵水力试验任务,航天人在这里奋发图强,为十余种型号的发动机提供了完整准确的试验数据。项目组提出该洞展陈要体现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模拟实验全过程,展板要体现航天四大精神,再现液体火箭发动机神奇、神秘、神圣之处。要在9.6米高7米多宽的屏幕上利用裸眼3D技术,立体呈现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全过程。3D打印高3.6米,宽1.8米的火箭发动机半剖模型吊装,给项目组出了难题。大型吊车不能进洞作业,利用动滑轮定滑轮作业失败,最终只得从宝鸡市内调来一台小吊车,在10多人的配合下,花了两天时间硬是把重达600余斤的壳体从洞口移到了洞内近180米远的地方。

在“201洞”的清理、建设、布展等项工作中,项目组成员经常连续工作,忘记吃饭,有时直到晚上1-2点才能吃上一顿饭。5月的“201洞”内比较阴冷,进入还得穿棉衣。除去吃饭、上厕所,项目组成员一天难得见到阳光。为了达到“空间站”造景的沉浸式体验效果,项目组成员在洞外河床上捡石头、挖河沙,边造型边固定,最终的施工方案效果得到了一致认同。

为了尽可能全方位展现“空间站”工作生活全貌,且考虑到“201洞”内部局限性,“空间站”核心舱利用两个节点扭转方式,使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吃喝拉撒睡都能得以体现,让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为达目的,项目组成员不知有过多少个通宵达旦。2023年7月11日前后,组员张恺悌在与协作方沟通安装工艺时,不慎被毒蜂蜇伤右脚脚踝,为了不影响工期,他在伤口处涂点红花油、风油精坚持工作,直至时隔4-5天后伤口起了脓泡,右腿几乎不能行走,才在当地老乡的规劝下到凤县医院接受治疗。

系统展陈,彪炳史册留美名

2023年7月22日夜,由航天职大老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合唱《神舟动力》、《祖国万岁》和以十一所傅永贵、王文秀为故事原型的情景舞台剧《厕所试验室的传奇》在遗址礼堂成功上演,为次日“201洞”展陈正式开始拉开了序幕,受到了在场专家、领导的高度赞赏。该剧参加当年12月22日陕西省科协举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演,在17家参演单位的19个剧目中荣获一等奖。舞台剧展现了老一辈航天人在红光沟创业的艰难岁月,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航天职大始终把“红光沟”创业史作为学生思政课的典型范例,配合各级党校干部培训,抓住红光沟三线航天工业遗址建设契机,不断创新展陈讲解内容,让受众将伟大的航天传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了利用一个“红光沟”航天遗址,让院校航天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与科研单位研学、党员干部培训、参观旅游齐头并进的良好效果。截止今年6月底,红光沟遗址共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全国、省市、航天科技系统参观者上千个团队10余万人次。

为了搞好红光沟航天遗址展馆与“201洞”展陈讲解工作,项目组先后培养了张伟利、宴丹、李正泽、王嘉源等多名讲解员。王嘉源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真备课,敬畏教学,用深厚的“航二代”生活、工作积累,站在中国航天大背景下,把每一次讲解红光沟三线遗址故事,都当做精品课程来做,情到深处她不禁泪流满面,听众席上不时传来阵阵抽泣声。她还受邀到各地党校讲解红光沟航天人的创业史,激励受众走好中国路,讲好中国故事,在受众中引发极大反响,被人们誉为传承红光沟航天精神的“金牌讲解员”。

在红光沟遗址一期8个展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旧居、“201洞”展陈如期对外展出之前,航天职大团队分别到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核工业816洞、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参观取经,在把集科研、生产、试验于一体的红光沟航天遗址建设好、开发好、利用好方面,没有成功范例可以参照,团队成员摸着石头过河,靠理想信念苦干实干加巧干,取得了可喜成就,受到了国资委、国家工信部、教育部办公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

用航天精神挖掘三线航天历史遗存,用三线航天历史遗存启发教育更多国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线航天宝贵财富,航天职大功不可没。航天职大红光沟三线遗址挖掘开发建设团队,无愧为一支有信仰有能力有担当的光荣集体。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