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文脉耀古今

2024-09-30 09:59:45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恩格斯说过:“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

——作者题记

唐诗无处不传颂。在流传三百多首经典的诗歌中,我最喜爱的是“诗仙”李白这两首诗,其一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再没有什么比家乡更加亲切的了。甲辰龙年的中秋之夜,我一直眺望着挂在天边的皎洁圆月,更加思念起我的家乡扶风县,真是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

驰名海内外的陕西省扶风县,是关中平原的西府要冲,堪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系周原文化腹地,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珍宝琳琅满目。伫立在法门寺景区广场向北眺望,那巍峨的乔山,青山相连;向南望去,渭河奔流照古今;东西比对,四通八达,好一方风水宝地。

文化人常说,扶风是一部经典的史诗,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感知神奇魅力。据记载,在原始社会的神农氏时期,此地就设县治属姜氏国(部族),我们先民在此生产劳作、守望家园。从地理考古学角度来讲,这里是西周文化发祥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美称。周原遗址是被列入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国之重器。佛教古刹法门寺被誉为“佛骨圣地”。1987年从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举世无双,被列为继秦兵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新发现,名扬世界,

历史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并启迪后人。2009年5月7日,法门寺文化大景区对外开放,被誉为“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传奇再次走向世界舞台。特别是2014年3月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讲述到法门寺出土的珍宝琉璃器,并盛赞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杰地灵话扶风,周秦汉唐文化、儒释教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汉时期的“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弇,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将相名臣辈出,功勋卓著,影响深远。扶风位居“三辅”之首,承东启西,南北兼融,山川平原美丽富绕,有着物华天宝的自然优势,县名就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自建县以来,唐朝就有六位帝王亲临其境。历史上著名诗人李白、李商隐、韦应物、苏轼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吟诵出了许多礼赞扶风的诗篇佳章。诗人李白笔下的“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河移”的人文故事,就是我最为喜爱的第二首诗,代代相传。

历史的浪潮奔腾不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扶风儿女踔厉奋发,凝心聚力,追赶超越,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扶风一举跨越到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百强县之列,被喻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扶风县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县城以北沿山地带,著名“三观山”(西观山、中观山、东观山)以及野河山、姜子牙瓦罐岭等景点,一年四季,群山耸立,清水长流,祥云缭绕。县城所在地的西府古镇、关中风情园、七星河、城隍庙、法门寺等名胜遗址,留有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印记。

扶风县生态环境与众不同,山川塬地貌辽阔,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北有乔山屏障,蜿蜒险峻,与麟游县相连;南邻渭河,接壤眉县、周至县;西与岐山县毗邻;东与杨陵区为界;境东北一隅与永寿、乾县分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前夕,又是西府地下党组织活跃的县区。“扶眉战役”就在此地打响,到了1949年7月13日,扶风全境获得解放,红太阳终于照耀到了整个扶风乡村大地。

为何许多人旅游涉足的首选之地是扶风呢?

答案是:这里是“丝绸之路”交通古道,风貌犹存,南北相望,有着无比优越的地理环境,素有“八百里秦川”东西走向分界线之称。如今有了新变化,随着麟法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山里山外天堑变通途,北部“三乡”将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黄金“集散地”。

自古以来,文化自信是扶风文脉的底色。如今还有许多人在对地方县志研究中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方面,扶风还是我国茶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唐朝陆羽《茶经•六之饮》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也就是说,茶成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到鲁周公时正式对茶叶作了文字记载后,才传闻于世。而周公庙就位于邻县岐山县城北周文化园区,也是在周原遗址的区域范围内。西周时期的国都就在现在的法门寺正北的黄堆。西周所兴起的“贡茶”制度,一直沿袭下来,从唐朝起作为一项封建制度直到清朝覆灭才废除。法门寺西北三千多米处,就是《诗经》中“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肇始地。《诗经》中曾有七处描写荼树、采荼(而今茶树)等方面的诗句就诞生此地,充分展示出了原始社会中的神农氏尝百草,曾“以荼驱毒”的历史记载。

文人雅士喜欢以文会友,品茶论道。在此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1987年4月5日,从法门寺地宫就出土了2940多件珍稀文物,其中就有一组金银茶器具,印证了大唐宫廷茶道存在,一下子轰动了世界,让海内外茶学界惊叹。正如晚唐时期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写道:“……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让茶道回归到本土扶风来说,法门寺博物馆在建成开放30多年里,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几乎把中国唐代茶文化史料“一网打尽”。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省份、地区能够超越过对于唐代茶叶学术研讨会的深度与广度水平。

你若要全方位了解扶风,就得来到这块沃土上支寻觅、去感受。可爱的扶风,美丽的家乡,每次当我“浮生偷得半日闲”回到家乡时候,就会放飞思绪,浮想联翩。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并不一样,扶风不愧为礼仪之邦、文化之乡、茶道之乡的典范!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在此方面,让我知道更多的是自古以来,扶风文化名人众多,薪火相传,可以说是群星闪耀。

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强国等主旋律一次次被唱响时,扶风也在与时俱进中取得了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学创作、全民阅读等方面,常态化、自发性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批有信仰和追求的文化人,成为守望精神高地的思想者、引领者、奋斗者、实干者!

现如今,我们阔步走在了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为引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道上,“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扶风文化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服轻质化、轻纸化、碎片化、轻信化弊端,激浊扬清,努力传播新时代风尚,从而书写扶风勃勃生机的新气象。

特别是在注重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发展活动中,扶风县守正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作为一名在外游子,我经常对家乡文化战线上的人和事格外关注,尤其是扶风作家群体现象。经过长期分析研究,细致梳理,我认为家乡文学事业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活跃在以文载道、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一代又一代作家诗人、艺术家茁壮成长,都把扶风喻为人生的沃土与摇篮!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拿这几年来说,扶风县(籍)的作家们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例如:法门寺文化开拓者韩金科《法门寺研究专著丛书》;“周原奇人”罗西章《周原考古》专著;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代表作《初婚》等长篇小说;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散文精品《青藏线》;窦孝鹏长篇小说《奔溃的雪山》;著名军旅艺术家屈军强《吉祥百印诗墨典藏》;海南大学教授张浩文获奖长篇小说《绝秦书》;著名乡土作家汪润琳长篇小说《红腰带》以及佛教高僧释如孝《佛教文化论著十六部》等典型代表作品,见证着他们精益求精、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同时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扶风文学事业“百舸争流千帆竞,同心奋力攀高峰”的决心与信心。

“大风起兮云飞扬”,携手并肩不止步。在此方面,还有长期为扶风县文化事业积极作为、默默奉献的一群人。他们是:县图书馆馆长杨萍,县作协主席唐志强,创作成就突出的青年文学新星王洁、马婷,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毕林飞,县书协主席翟功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新浩,法门寺博物馆毛小东,乡土戏剧作家吕松柏,笔耕不缀的宋新奎、杨润杰、牛晓荣等人,还有著名书法家魏东明,书画家罗宁、樊海林以及民间陶瓷工艺大师魏庚虎等一大批艺术人才,他们在各自不同工作岗位上,利用手中的一支笔,不图名利,呕心沥血,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新时代的生活画卷,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时扶风县文化部门克服多种困难,不断举办“学习强国”读书分享会;积极创办县级文艺刊物和传播交流的公众号;创新性开展文学征文大赛;培养出一大批文艺书画爱好者,架起了与全国各地文化交流的互动平台与桥梁,极大提升了扶风县文化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形成了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大好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扶风县有中省市作家协会会员100多人,分布全国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县”。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努力书写中国故事、扶风变迁,为人民群众抒怀,推出了一批传得开、留得下、且能鼓舞人心的优秀之作,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向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敬献一份厚礼!

这正是:

巍巍乔山举红旗,渭水奔腾向东流。

周原大地美如画,碧空万里法门寺。

“扶助京师”美名扬,“以行风化”代代传。

等闲识得扶风县,年年岁岁花盛开!

……

——2024年9月25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一级茶叶审评技师、中茶所茶叶审评师、全国茶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系吴觉农茶学思想功勋奖章获得者。曾先后著书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茶文化专著24部,并有上百篇(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人事迹还被入编著到《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华茶人诗描》等多部书籍中。目前还被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社聘任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