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诗意与责任

——专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周庆华

作者:延雪梅 2024-09-30 09:56:55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周庆华教授

在西安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中,有这样一位绘制城市建设蓝图的领军人物,于城市的脉络间工笔细作,用一幅幅承载历史记忆、焕发时代新颜的美妙作品扮靓了古城。

“城市规划,不仅仅包括空间布局中的功能与艺术,更涉及公共政策与城市战略,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周庆华如是说。他身着简洁而得体的服装,步伐稳健、温文尔雅,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自信。

在采访之前,我们参观了他的办公室,书架上大都是与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学有关的书籍,还有一些他亲自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文本图件,以及一些著作,每一成果都透露出他对城市规划的深度思考。

西安,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缕风都携带着文化的芬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建筑审美,成为培养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精英的摇篮。在这座学术殿堂之上,周庆华以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前行者。

步履不停规划路上的探索者

1978年3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19岁的周庆华,踏入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习。酷爱数学和物理,同时擅长绘画的他,在班主任建议下选择了建筑学专业。那时的他未曾料到,自己的一生将与城市规划结下不解之缘。

“记得第一次站在学校的建筑模型前,我被那些错落有致、充满设计感的建筑深深吸引。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周庆华回忆起往昔,眼中闪烁着光芒。在求学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从古典建筑的美学到现代规划的理念,每一点每一滴都为他日后的规划师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大四那年,国际建协(UIA)举行了题为“建筑师促成居住者进行规划与设计”的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这是建筑学领域最高等级的国际大学生竞赛。周庆华有幸加入了由13名学生组成的竞赛小组,度过了紧张的一个学期。竞赛收到来自44个国家的大学生提交的186份方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方案获得了第三名,是中国大学生在UIA竞赛中的第一次获奖。在该项目的现实调研和设计过程中,周庆华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涉及和思考了许多社会、经济、城市住区发展与管理等更多规划领域的问题,并把这些思考应用到设计方案中,这在当时是具有前沿意义的多专业融合与拓展。

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周庆华参加了1985年在开罗召开的第15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并登台领奖。大会汇聚了全球顶尖的建筑师与学者,大师们的作品和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与智慧,加深了他对建筑艺术和城市发展的整体理解。特别是那些强调可持续性、人文关怀的项目,悄然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渭河景观带

大西安总体空间艺术构架

“那次竞赛让我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周庆华回忆道。此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师。

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这里,周庆华全身心投入到了城市规划的实践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最初的助理规划师、到项目负责人、再到后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智慧。

在随后的学术与职业生涯中,周庆华不断攀登新的高峰。2000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吴良镛教授不仅是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领域的泰斗,更是无数学子心中的灯塔。周庆华说:“有幸得到吴良镛教授的亲自指导,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学术和精神的洗礼。”

在周庆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八十多岁高龄的导师吴良镛先生还承担着《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等重要的科研任务。吴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前瞻的学术视野深深影响着周庆华,激励着他认真而严谨地完成吴先生为他制定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的课题和计划。

在吴良镛教授的指导下,周庆华完成了博士论文课题。这一课题不仅考验了周庆华的专业能力,更让他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周庆华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论文,还在专业领域获得了更大的提升。

在多年的规划研究实践中,周庆华主持或参与了大量重要的规划设计项目和研究课题,如《西安市总体城市设计》《西安渭河景观带规划设计》《泰山中轴线及岱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黄帝陵文化园区规划设计》《陕西省城乡风貌研究》《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能源富集区城镇空间形态适宜模式研究》《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雄安新区启动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先后获得建设部、陕西省规划设计评优以及各类重要竞赛、投标等奖励三十余项,发表了多部著作和五十余篇文章。2016年,周庆华被评选为陕西省首届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匠心独运

织梦涅槃的执导者

纺织城,一个曾经以西安纺织业闻名遐迩的地方,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汗水,是工业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烙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片昔日的繁华之地逐渐沉寂,期待着新的生命能量与活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相关方案征集程序,2007年周庆华主持了西安市政府重点城市改造项目——西安纺织城振兴规划,带着对历史的尊重与未来的憧憬,参与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织梦”行动。

在20世纪50、60年代,西安纺织城曾是中国西北的纺织工业重镇,也是当时职工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堪称陕西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端口。然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转型的阵痛。由于政策调整、竞争加剧以及管理体制变化等因素,西安纺织业遭受巨大冲击逐渐萧条。这座曾为一方经济做过很大贡献的庞大国企集中地的发展陷入困境。

曾经热火朝天的纺织车间停产关闭,纺纱机不再轰鸣转动,地位举足轻重的纺织女工群体不再风光。纺织城变得贫困、发展滞后,直到2007年政府宣布启动拆迁改造工程。

针对纺织城改造项目,周庆华和项目组成员认为,规划首先面临的不是道路交通、居住区布局等技术问题,而是纺织城的产业发展定位和综合发展战略。在众多问题中,是否继续发展纺织业、如何发展纺织业、如何构建新型综合产业发展动能等才是整个规划的关键问题。

规划工作之初,周庆华与团队深入纺织城腹地,与相关领导和群众座谈,深入调研前沿纺织业、职工生活、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重要问题,了解厂房和职工住宅区建筑背后的故事。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对产业社会重构的开始,是对文化记忆的尊重与传承。

周庆华说:“我们首先要考虑整个产业如何发展。如何发展高端的、具有更高科技含量、并与社会相衔接的纺织产业,以及新的产业体系,从而增强地区发展动力。”经过与政府、企业和职工的多层次对接研究,征求市民意见,最后确定了以发展高端新型纺织业为先导,逐步构建综合产业结构的方向。”

“纺织厂许多四五十岁员工的技术非常成熟,是具有很高技术优势的纺织人才,如果他们在沿海地区的纺织厂,工资会很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只能在本地工作,如果彻底放弃纺织业,这批人员的技术、资源优势不仅被浪费,而且还会加大社会的负担。同时,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一些纺织厂的转型基础较好,如果全部放弃,带来的综合代价会更高。”

“因此,纺织城的复兴应首先通过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结合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促进纺织城地区的整体产业转型,催生新型产业业态,最终促进职工的充分就业和纺织城地区的整体振兴。”周庆华说。

产业要升级、社会要稳定、民生要保障、环境要改善、文化要传承,这些问题需要科学统筹、综合平衡。周庆华认为:“城市规划师有时候要站在宏观的层面去把控,从战略的层面去研究;有的时候又要以一个使用者、消费者、普通居民的身份和视角去体验片区社会的生活发展。”

项目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明确了“一业变多业(由单一的纺织产业变为高端纺织、商贸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城改地产等多种产业),老城变新城、实现再就业”的纺织城全面振兴总体思路。改造振兴方案得到了技术委员会和市政府的一致认可,经过相关研讨和政府审核决策程序,最终得以实施,成为纺织城地区持续更新发展的总体框架。方案在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同时,重要的目标是既把纺织产业保留,转型升级部分企业,又把技术人才资源尽量都利用上,继续发挥作用,增加就业机会,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中方方面面复杂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重要一环;同时,城市规划又需要强调社会生活的体验与空间形态的感知。规划师本人是市民的一分子,只有真切地感受生活与环境,才能真正体会以人为本的内涵。毫无疑问,城市规划要有全局性视野和长远综合性思维,但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和关注近期当下;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底线把控和多要素基础性推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平衡好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文化繁荣等多方面利益。”周庆华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文史为魂

绿色为心的城市保护发展设计师

西安,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周庆华深知,城市规划不仅要描绘未来蓝图,更要尊重并传承历史。

在《西安城市空间战略研究》《西安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唐长安城历史文化传承与空间展示研究》《西安城市空间轴线研究》《西安渭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等系列规划研究中,他带领团队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进行了系统挖掘与梳理,突出中华文明标志之城的特殊地位,对山水格局与跨河发展、都城脉络与新区结构、数字技术与文化体验、节点营造与空间特色、创意传承与现代活力、科教优势与产业转型等进行了重点研究。

周庆华还说:“陕西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有待挖掘,如汉唐帝王陵寝,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武则天的乾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等。这些陵寝不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每一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综合价值。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尽管帝陵的系统展示还需要时间,但如何更好地保护历代帝陵本体及其不可分离的环境则刻不容缓;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体验方式更好地活化展示给人们,使之真正成为周秦汉唐等王朝更迭与历史风云的生动见证,成为呈现中华文明波澜壮阔演进历程的独特舞台,也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传承、去探索。如果我们把这些历史文化激发出来,那么西安和陕西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一定能呈现一种新的巨大的动力,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谈及当前城市规划的热点,周庆华特别强调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他作为综合组副组长,参与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绿心结构”和“山脉—城市共同体”的规划理念。通过山脉周边核心城市的强发展,实现山脉地区的大保护;在保护秦岭生态的同时,也为山脉城市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开拓机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脉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秦岭是生态高地,也是经济洼地。在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严格保护的同时,探索山区城乡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周庆华深知,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涉及宏观战略的考量。

周庆华说:“大秦岭还是我国“生道、融佛”之地,滋养了西安、洛阳、天水、成都等历史城市,是诸子百家布道传学之所;区内分布有大量秦、汉、楚、蜀等文化遗迹,以及重要古栈道和古战场遗存。千百年来,秦岭区域逐步演化成为中华核心价值思想源脉地,成为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明的根脉之地。”因此,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揭示秦岭的文化地位,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访谈接近尾声,周庆华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与淡定。他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对规划者来说,一个人的心胸往往与事业的高度直接相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内涵。

周庆华,山东庆云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国家注册规划师,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任建设部全国城市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联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陕西省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雄安新区规划委员会委员等。在全国和陕西省城市规划评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评选、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重要国际国内规划设计竞赛中获各类奖励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河谷中的聚落》《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陕西卷》等多部著作和50余篇文章。2004和2014年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称号。

(来源:《秦智》期刊)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