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记西安走更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王建斌

作者:曹桢 2024-07-25 15:14:54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在西安众多的企业家中,王建斌是一位长跑者。自1989年开始辞职创业以来,他经历了几轮的产业调整和经济周期。如今他又玩起了新媒体,给自己定位为“小微企业的创业顾问”。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尝试搞创新,这些时间来,他把目光又聚焦到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上,一直走在时代发展道路上。创新并不见得都会取得成功,创新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风险。如何在创业中平衡风险和创新,王建斌用自己和他人的经历,通过新媒体平台,向众多的小微企业主进行了经验的阐述。

20240725151552808-55-358be.jpg

31岁开始创业 开阔视野是关键

今年66岁的王建斌谈起新媒体运营头头是道。他站在宽阔的办公室里,谈起自己的规划来激情澎湃,那神态,完全像一个年轻的创业者。他的办公室就在他自己开发的写字楼的顶层,谈起这栋楼的开发过程,他顿时变得神采飞扬。

王建斌是西安人,1958年出生的他,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长大。回望过往的岁月,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们,总爱拿如今的生活与过去相对比,从而得出要珍惜当前生活的结论。王建斌有两个弟弟、一个姐姐,到了高中毕业他就选择了上班,来帮助家里减轻生活负担。1977年,王建斌在西安的一个土产门市部上班了,他最初的岗位是做营业员。这家门市定期组织学习,大家要聚在一起看电视,偌大的电视机搬来搬去,很不方便,那时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王建斌从小跟着父亲干过木匠,他自己会打家具。他自告奋勇给领导说,他愿意给门市部做一只电视柜。于是,他拿来自家的木工工具,为单位制做好了电视柜,另外还做了乒乓球案,增加员工活动内容。通过做电视柜,王建斌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在成立家具店后,还安排他做了售货员。到了夏天天热的时候,他就骑着三轮车,到钟楼附近进货卖冰棍,为单位创收。“接一顾二招呼三”,他的吆喝声吸引人来买,在同事里面,他卖货最多。几年的销售员生活,锻炼了他的细心、耐心和韧性。

后来,他又迷上了文学和新闻写作。为了给报社写新闻稿子,他一次次来到西安晚报社,向当时的编辑老师们请教。到后来,他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新闻稿,把自己所在的商业系统的新鲜事和先进典型报道了不少,后来他还被评为西安晚报的优秀通讯员。因为表现突出,他就被提拔为科级干部。在工作之余,王建斌每天都要在下班后读书两个小时。提到读书的收获时,王建斌说,爱读书的人是选择一条捷径的人,因为他人用尽经历和思考写出来的书,阅读者可以很轻易地读出来、悟出来。你用一两天时间,就把别人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心血之作就读完了。等于你走了一遍写作者的人生之路。另外,写书的人也很睿智,每次我看到一本好的书,读完以后感觉很受启发时,我就特别感谢这个作者。他把自己这么多年历练的、感受的东西写了出来展现给我们,从而丰富和延长了阅读者的生命。

1985年,王建斌来到深圳和广州参观。那里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深深刺激了他,深圳的所见所闻让他非常震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标语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哪!再想想自己所在的集体单位,大家都是抱着“有个铁饭碗就好”的心态,这一对比,差距就太大了。在1989年,王建斌经过了慎重的思考,辞去了公职下海创业。当时,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劝他,有着大好前途的他为什么要去当个体户?在那个年代,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当个体户。他坚定地选择了去创业,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可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到九十年代,他的那些过去的同事们陆续到了下岗的阶段,而他早已渡过了创业最艰难的时期。

王建斌创业的第一个项目是在西安土门开了一家家具店。当时做这个生意也不复杂,他就是看好南方的钢制家具样式新颖,质量可靠,就决定从南方进货,在西安销售。就这样,他的家具店很快开起来了,从土门发展到竹笆市,再到纬二街的万国家具城。王建斌的家具生意见证了西安人对改变生活品质的追求。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从南方批发回来的餐桌、椅子、床垫等,几乎是供不应求,只要有货就不愁销路。

在90年代,王建斌的父母居住的老屋要进行城中村改造,王建斌出资为父母和两个弟弟买了3套拆迁安置房。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也很受邻里们的称赞,大家都说他发家了之后不忘照顾家人,真是难得。

20240725151552538-86-63b26.jpg_scale.jpg

坚持“套种”理论 他收获了企业的轮番成长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商机?这就需要企业家有敏锐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消费趋势变化的洞察。对王建斌来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他觉得自己所上的学校就是社会,自己就是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历经风浪成长起来的。

在经营自己的生意的同时,王建斌喜欢在出差的时候到处走走看看,寻找新的商机。有一年到南方出差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沙发样式很新潮,而沙发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也是刚刚发生的事。为什么不自己开个沙发厂呢?从杭州进来最新的款式,在西安找木工师傅加工。这不就是另外一条生财之道了吗?90年代初,王建斌在西安开起了沙发厂,雇了一些木匠师傅来做沙发。他把自己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形容为“套种理论”,所谓套种是个农业词汇,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对比单季作物,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比如,在玉米地里套种花生,在黄瓜地里套种辣椒。这种经营思路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坚持多元化的经营。

在“套种理论”的指导下,1993年,王建斌在西安开办了刨花板厂。当时西安已经有了很多家具厂,而作为生产原料的刨花板却非常稀缺。他说,当时的生意在高峰期是什么样呢?早上收来的木材原料,到晚上生产出来的刨花板就已经被人拉走了。资金的周转速度非常快,生意虽然很好,但他总觉得这些都是暂时的。他的心里变得更加焦虑起来:市场的下一个热点在哪里?

1995年,王建斌一次到外地出差时,在西安机场发现了一款玻璃钢连排椅。看到这款产品,王建斌马上做出了有预见性的判断:这个产品将会取代木制桌椅,因为它轻盈、坚固和造型美观,这种产品在办公家具中将会脱颖而出。王建斌记下了这个玻璃钢的厂址和铭牌,出差回来就去了四川,找到这家企业谈合作。经过一番谈判,那家企业也认识到,全国的市场很大,自己一家企业也顾不过来,双方确定采取OEM的贴牌模式,原厂制造,王建斌负责北方区域的销售。不出意料,随着高校扩招,玻璃钢课桌椅、餐桌椅等办公家具再次火了。从甘肃、青海,到东北三省,王建斌的产品在北方各省和东北、西北地区同时打开了销路。生意最好的时候,王建斌果断把家具厂、沙发厂和刨花板厂都转让了出去,自己专门做玻璃钢制品。

在玻璃钢制品还在销售火爆的时候,王建斌为自己又“套种”了一个新行业:房地产。彼时,西安高新区刚刚起步,有大量的土地等待开发。2000年,王建斌买下了高新区科技三路的一块土地。当时有人劝他多买点,他却说,我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没有把握的事不干。在一次企业家会谈中,王建斌遇到了一位法国籍的企业家。对方问他:你在银行有多少贷款?他很自豪地说,没有贷款。我的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不需要贷款。这位法国企业家很直接地告诉他:企业家要学会合理使用贷款,你这样子还算不上现代企业家。这句话让他警醒,回来恶补了一番金融行业知识,后来他也开始使用银行贷款来发展了。

李嘉诚谈到财富观时,说过“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对这一点王建斌非常认可。他从自身的经商经历来总结说,在市场中发现商机,还要看到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在趋势到来之前做好布局,从而赢得“赶上风口”。在企业还在盈利的时候就应该想好如何转型,而不是等待所有人都看明白趋势时再转,那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所谓“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新机会,而且提前进行布局迎接新事物,这样的未雨绸缪,对创业型的企业家尤为重要。

创办企业家读书会  他为小微企业“指路”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王建斌发现自己慢慢管理能力跟不上了,经常是忙得焦头烂额,结果却顾此失彼。他公司的一位常务副总见此状况,就建议说,你该去进修一下管理学了,企业越发展越大,就得用现代管理制度和理念了,再用管理工厂的那一套粗放的管理办法,就没法管理更大的公司了。

当个小厂的老板容易,要想成为企业家就难了。什么样人是企业家?1985年德鲁克写过一本书叫《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他说企业家和所有制、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家的人格特征无关,只要你创新并创造了财富,你就是企业家,而且着重讲到公营部门有创新意识的一些领导者也是企业家。听从建议,王建斌来到了西安交大的EMBA课堂。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一系列管理学课程,从人力资源配置到现代金融学,从供应链管理到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经过两年的学习,他感觉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提高了不少层次。后来,他又陆续上了西北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汇丰商学院、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课程,对于学习,王建斌是非常具有好奇心和耐心的。他说,参加这些课程,他就像“饥饿的人扑到了面包上”。

从家具厂转型到开发商,王建斌认为是读书和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摆脱了“小富即安”的思维,也让自己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读书,就是了解别人思想的一条捷径,这是最快的、最直接的改变自己的方法。2013年,王建斌发起成立了西部企业家CEO读书会,他想组织企业家们一起来读书,一起进步。他为读书会定下的价值观是:坦诚、正直、包容、平等、互助。

为什么要组织企业家一起读书?王建斌说,“我的企业规模并不算大,但是我已经连续创业35年。不断的学习、读书和思考,是自己保持长期清醒和理智的根本原因。”他说,学习别人实践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通过读书你可以和最优秀、最成功的人进行交流,你能知道他是怎么做的,这一点很重要。读书的确能改变普通人的命运。韩国现代的董事长曾写过一本书,书中说韩国现代每年招的大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学生,但三年之后他们就分化了,有的很优秀,有的很普通。管理层最后分析发现所有优秀的干部都是非常喜欢主动学习的,而且是在8小时之外还进行学习、读书。

王建斌说,我主张深度学习,每两周我们公司的员工们都会抽出半天时间学习,建议普通上班族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每天清晨起来大概有半小时左右的深度思考。只有深度学习、深度工作、深度思考才能够出成绩,才能做别人没做成的事。

10年来,王建斌和他的西部企业家CEO读书会已经走过了坎坷的发展历程,目前这个公益型组织已经举办讲座61次,线下服务3500人次,线上分享12000人次;组织沙龙活动15次;游学活动9次发展了上千名会员。王建斌认为,对小微企业来说,找到一个商机快速发展起来,这并不难;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两三次足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就看自己怎么去对待机会。在解决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之后,小微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得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毕竟,在中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2.4年,如何能保证自己能长期发展下去,这是每个小微企业主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这一生都在追求创新。”采访中,王建斌对记者说,但是创新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贪图安稳和安逸,和创新本质上是矛盾的。我在每个生意做到巅峰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再不断扩大生产,而是在寻找下一个机会。我会把在上一个产业里赚到的钱,拿出一大部分来培植和哺育下一个新行业,而新行业往往意味着新机遇、新蓝海。王建斌说,培育新行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会失败,所以要做好投资失败的心理准备。这就是为什么创新不容易坚持的根本原因。

“我最近在研究新媒体,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把新媒体做好。”王建斌说,他开办了“斌叔谈商业”、“王建斌-西部企业家CEO读书会”这两个自媒体视频号,自开办以来,如今两个号有了几万的粉丝。王建斌说,即使自己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心态上还很年轻,愿意和年轻人一起努力,在这个时代为传播“西部企业家CEO读书会”的人文价值,付出不懈的努力。

“独行者疾,众行者远”。一个人走路,可以走得很快,但走得远会比较困难;而大家一起走路,虽然走得比较慢,但可以走得更远。对于王建斌来说,如何在经营企业和人文精神探索方面走得更远,这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王建斌最后说,他这一辈子赶上了两次好机会,第一次赶上了改革开放,第二次赶上了互联网自媒体,这两次机会都是由于他持续的学习、写作,早有准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