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留影

作者:边缘 2023-11-24 14:45:34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因工作关系,近年来从事单位发展史的编撰工作。不知为什么,只要一翻开那泛黄的、发脆的、硫酸纸印制的文书文件,我的眼前总能浮现一群身影,总会想起父辈们为之奋斗的一生。那些数字、图纸与记忆和想像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厚重的历史场景和不断变化跨越的空间。

“好人好马上三线”“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1971年,父亲作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大兵,和几百名战友一起,告别亲人,挤火车、乘汽车、徒步行,一路从鱼米之乡的湖北来到了秦岭深处的红光沟,开启了他们如火如荼的“三线青春”。

当年的红光沟,大多数的职工来自于集体搬迁,集体转业,有的服从个人的志愿,有的是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基地后,就投入到火热的国防建设,醉心于铸牢国家的安全基石。液体动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足迹是那样深刻,里面凝聚着父辈们的心血和汗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像秦岭山巅的松柏一样傲然挺立于天地间,无论贫瘠,无关风雨,深深扎根,默默奉献,这份生命的饱满和韧性让我深深感动。

第一批来到红光沟参与三线建设的父辈们已经退出了液体动力事业的舞台,他们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如今,我们这批“航二代”也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见证了父辈们还有那些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重大工程的老一辈航天人的故事,也亲历了液体动力事业的壮大与变迁。我有义务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用感恩之情,为每一个重大的事件记录,为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定格,以文字保存记忆和历史,为液体动力巨变留影,这是我一直以来工作的动力。

由于父辈的扎根,便有了我们“航二代”的身份,也有了我们对红光沟深深的认同与情感。我们生活的区域,有着层层叠叠的大山、飞扬的尘土、漫长的西北风,这种地域空间的单调使得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变得近乎执拗。我们曾不知疲倦地行走在安河河畔通往每一个家属区的小道上,在一座大山与一座大山的缝隙如游鱼般穿梭。还记得第一次见识到发射成功后,潘家院厂区的鞭炮“噼里啪啦”把暗夜炸出一个口子,映出父辈们欣喜的笑容,原来大人也能和孩童一样肆意撒欢畅快说笑;第一次见识到山区深夜里急需输血的喇叭声后,互不相识相同血型的人争先恐后地往车上挤,都怀揣着同一个单纯而又朴素的心愿;第一次见识泥石流和山洪暴发,站在家里小二楼,透过雨帘,看见昔日的公路被浑黄的洪水吞没,十几米的大树连根拔起,如一片落叶一样,打着漩涡随着水流一闪而过,巨大的水雾如扬起的烟尘,面对大自然的威慑力,内心恐惧诚惶诚恐;第一次见识到满地的"钢丝虫",吓得魂飞魄散,手中的水壶打碎在地却浑然不知,疑惧被细长的游蛇包围……

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多年之后回想起来,我还能鲜活地想起生活在红光沟里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姿态,平静、自信、悠然。此刻,又有许多的青年以昂扬的姿态、铿锵的步伐加入液体动力大军。单位的发展史是历史真实、客观的记录,我不遗余力地搜集素材,力争完整复原历史的面貌,用朴素的讲述,让读者感知在生活条件艰苦、科研条件缺乏,技术封锁严峻的岁月中,父辈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底气与豪迈,进而思考是什么是液体动力不断壮大生生不息的密码。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