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兜底保障更有温度更有情

——走访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速记

作者:邓继平 方瑞 2023-11-24 14:42:00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初雪方晴,绵延的秦岭北麓愈显壮丽。天色微明,坐落于翠华山脚的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食堂已经开始了忙碌。在明亮整洁的灶房操作间里,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要求,精心准备着早餐,热腾腾的南瓜粥,雪白松软的包子,营养丰富的鸡蛋牛奶……种类多样,营养均衡。这样细致忙碌的工作,对于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全体职工来说早已成了常态。

悠悠终南见证岁月变迁,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1922年。现在的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是西安市民政局直属社会福利单位,承担着供养“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监护人)的重要社会兜底保障职责。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始终坚守在社会兜底保障的第一线,为“三无人员”提供关爱与照顾。院内现有休养人员323人,2005年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被评为“国家级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后连续多年获得省市多项先进荣誉表彰。

“没有一份慈善之心,

干不了这个行业”

“我们这儿就跟家一样,在制度上我们要求同吃同住,24小时不离人”。

说话的是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院长郭军利,“以院为家”“让社会兜底保障更有温度”是他从事社会福利工作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的初心。郭军利院长出生在朴实的农民家庭,上过战场当过兵,也深入基层一线进厂当过工人,曾在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多部门工作,后到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工作,今年已经是郭院长在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第十一个年头。

“没有一份慈善之心,干不了这个行业。”慈善这两个字贯穿在郭院长质朴的乡音中,大概因为是农村子弟出身,即使走南闯北,声音里也还难舍故乡泥土味的根。他翻开尘封的档案,用粗糙的手指点过人名和一条条记录,念起十余年工作中,曾朝夕相处过的病区休养人员的点滴,那平日里在管理中格外严厉和坚毅的眼神,也难得流露出一丝温情和动容。

“我记得这个老汉,他活到了86岁哩。”

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对社会上三无人员的休养周期和后续帮扶时间远比大众了解的更加漫长。福利院的保障工作环节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接收、休养和后续帮扶。

日常生活中,福利院除了为“三无人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保障,还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对于无法查询核实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福利院从救助站接收后,为其办理西安市户籍和居民身份证。落户后,这些休养人员可以依据本地户口身份享受“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监护人)供养、医疗救助、城镇医疗保险等待遇;对于满18岁且有一定思维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失孤残障青年,福利院除对其生活进行基本保障外,还在福利院内开设适应各种生活技能课程,培养一技之长,助其回归社会。

近些年来,女孩子通过出嫁的方式回归社会的情况开始多了起来。福利院对于外嫁,有严格的程序,只有通过了登记、体检、观察和上门了解等“重重”考察,福利院才愿意把自家的“闺女”嫁出去。同时,为了让院外务工人员正常工作,安心生活,福利院每年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去看望在外务工的休养人员,工作人员还会每半个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询问,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及生活状况;对因疾病等有健康需求的人员,迅速接回院内,安排入院,并派专人照顾。逢年过节,从这里走出去的休养人员也常会回来看看,虽南北相隔千里,但这一份联系和关心却未曾断过。

除此之外,院里每个月都会为当月过生日的休养人员举办集体生日会,并举办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如重阳敬老,中秋晚会……积极拉近工作人员与休养人员之间的距离,让休养人员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带着浓浓的“情”味,让社会兜底保障工作有了“人间烟火气”,有了“温度”。

“五心”工作法,

推进社会兜底保障体系标准化建设

“奶奶,量个血压,小心凉。”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护士俯下身子,卷起老人袖口,用仪器熟练地为休养老人检测。院内医务室配备7名医生,8名护士,按照国家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制定了四个护理等级职责,严格按其规范操作。

“接待工作热心,护理工作细心,解释工作耐心,服务工作贴心,接受意见虚心。”这是张贴在福利院大门处最醒目的工作标语,也是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一直贯穿落实的“五心”工作方法。“五心”社会兜底保障体系标准化建设,不仅保障了休养人员的基本生活,更是不断丰富和提高了休养人员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

今年西安的冬天降雪早,温度低。福利院提前开放了暖气,病区里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温暖,穿梭在病区病房过道里,随处可见休养人员穿着簇新的冬衣,旁边还有专业护理人员看护。

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以“休养人员”为本,以“分性别、分年龄阶段、分智力或生理残障等级”为方法,以“护理工作”为主体,坚持执行各类医疗、行政联查制度,认真做好医疗、保健、疾病防疫工作,按照各区休养人员特点分区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休养区内还分设多样化功能室和娱乐活动室,适时适量开展适合休养人员的康复娱乐活动和心理辅导治疗,达到“护理细节显素质,双管齐下见疗效,身心健康彰宗旨”。

引进人才 拓展机会

从输血到造血

社会兜底保障工作因其福利性质,受社会关注度极高。大部分公众对于福利院具体工作内容了解不全面,社会认知度不高,有时容易对福利院的工作产生误解。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作为西安市唯一一家专门为城镇三无人员提供兜底保障的公办福利机构,遇到困难更是经常的事情。

郭院长刚接手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那几年,四年换了5个会计,调走了8个员工。因为工作难度大,还有职工因压力出现了抑郁的情绪,想辞职不干了,院里人心惶惶,根本留不住人才。见此情况,郭院长一边做好思想工作,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一边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院里积极组织护理员参加养老千人护理员培训计划,分批次进行护理员等级考核,提升护理员业务水平。同时,推进人才队伍改革,改善员工待遇,吸引更多的社会高质量专业人才加入社会兜底保障工作中来。目前,院内人才队伍焕然一新,现有职工140人,其中本科生55人,研究生2人,多名员工数次获市技能大赛表彰。

在未来规划中,郭院长还提出想为休养人员拓展更多社会化机会,比如可以和爱心企业合作,为有一定行动能力的残障人士设置专门的岗位,让一部分残障人士也能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在福利院的持续帮扶下,一步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崭新人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兜底保障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让社会兜底保障更有温度”对于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贯彻落实在全院职工日夜辛劳的工作实践中。郭军利院长说:“休养人员有问题来找我们,我们都会耐心倾听解答;提出的各类需求,也都在我们工作中尽力去满足。”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不仅给社会救助的三无人群一个容身之所,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弱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家”。

党的二十大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致力打造有温度的高质量社会兜底保障工作,做好社会三无人员保障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他们以“五心”工作法积极推进社会兜底保障体系标准化建设,坚守慈善和奉献的初心使命,时刻将三无救助群众放在了心上,切实提升了休养人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