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发动机研制速度的“快进键”

——记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推进奖”获得者王猛

作者:梅小娟 邓继平 2023-11-17 10:10:00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一头精干的短发,一双充满睿智的眼睛,一张友善和气的笑脸,这是笔者对王猛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看上去略显年轻的大小伙,却是载人登月月面着陆器80kN发动机总体技术负责人,他组织带领团队精细仿真、快速迭代,致力于常规补燃循环发动机研制,锚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标,完成60余项设计仿真。全面采用轻量化设计与3D打印技术,仅用14个月即实现一次成功,短时间内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为攻克“八年九机”科研任务难关,打造世界领先空间液体动力产品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猛,出生于1984年,是六院2022年度“航天推进奖”获得者,也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回想起半系统热试前先开展半系统水运转冷调试验成功那天,王猛内心至今仍然难抑激动。

“扑通、扑通、扑通!”王猛坦言站在试验台前的那一刻,就觉得心跳加速,眼睛要时刻紧盯着不停跳跃的一根根试验数据曲线,手心更是攥出了汗。就这样经过持续长达40小时连续作战,通过水介质充填,终于获得了辅助介质条件下发动机平稳工作的一系列关键系统参数。

针对多次起动补燃循环发动机起动时序复杂、起动涡轮性能难以获取、常温推进剂难以开展放液充填等技术特点,王猛创造性提出在半系统热试前先开展半系统水运转冷调试验,这一方案的实施为突破80kN发动机氦气辅助多次起动关键基础和确保半系统热试一次成功做出重要贡献。

“作出一个决定并不难,要弄清机理、作出判断却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王猛说。关键时刻,一个看似简单水到渠成的决策,却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一切,得益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王猛,201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一入职便从事重型发动机的研究设计。从职场小白到项目技术负责人,再到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以及发动机技术负责人,王猛始终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如果说,型号的历练是系统的提升,那么预研的磨砺则是专业深度的厚积。

2021年7月,因工作需要,王猛加入到月面着陆器80kN发动机的攻关研制,该型发动机是六院“八年九机”重要型号之一。年轻的他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保有持续的热情,白天开会、总体协调、上试验台,晚上坐在电脑桌前看方案、学习空间航天器专业知识,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带领型号团队践行“设计仿真,试验验证”研制理念,深挖技术风险,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按下发动机研制速度的“快进键”,为确保方案一次成功做出卓越贡献。

“载人登月工程任务周期短,发动机采用常温推进剂富氧补燃循环,具有多次起动、长期在轨能力,技术跨度大,团队通过前期的充分论证,打磨出一个好的方案底子,技术方案与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王猛介绍。面对诸多挑战,他详细策划设计、仿真、验证项目,带领团队完成60余项设计仿真项目,全面采用面向增材制造的轻量化设计与3D打印技术,实现多方案快速迭代,深挖技术风险,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仅用14个月完成从方案论证、图样设计、产品生产到整机热试一次成功的优异成绩,刷新补燃循环发动机快速攻关研制新速度。

“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求真务实潜心钻研,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破解难题。”这是王猛带领的团队一路过关闯将的秘笈。

针对80kN发动机方案特点和关键技术,王猛梳理37项攻关专题,制定402项工作节点,逐级分解设计仿真项目,制定从零部组件到分系统级再到系统级验证项目,组织不同型号队伍并联合设计仿真中心背靠背开展仿真验证,带领设计团队详细制定验证方案,实现攻关全过程系统级试验一次成功。

2022年3月18日首台半系统试车5次点火取得圆满成功,4月16日首台整机试车5次点火圆满成功,连续成功创造了发动机研制历史上的新纪元。学习先进理论、开展仿真验证、重视试验结果、研发创新技术……一直以来,王猛一直致力于加快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速度,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从未停下科研的脚步。

“我们深知,这只是我们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迈出的第一步,载人登月更艰巨的任务、更坎坷的征途还在后面等着我们去攀越。作为航天人,能够在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参与‘八年九机’重点型号研制,是时代赋予我们科研人员的光荣、使命与挑战。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取得了80kN常温补燃循环发动机攻关研制重大突破,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载人航天,不容有失’的理念,深挖技术风险,对性能摸边探底,为我国载人登月工程打造可靠空间液体主动力。”目前,王猛正积极与团队深入研究如何有效管控风险,果断处理问题,确保试车次次圆满成功。

汗水沉淀从容,奋斗凝聚底气。点火成功的那一刻,“航天推进奖”获得者王猛觉得一切付出和辛劳都是值得的,每一份点滴努力都没有白费。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