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谷飘香。眼下,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迎来稻子收割季,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走进马季沟村,300亩金黄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吹过处频频“点头”。高空俯瞰,金黄的稻田里,轰隆隆的机车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禾草粉碎、颗粒入仓,奏响了丰收进行曲,一幅金秋“丰”景画卷徐徐展开。
马季沟村村民 王明兰
今年稻子收成好,颗粒也好,没有一粒瘪子,我们以前都是人工,现在全都是机械化操作,种子不一样,现在都是稻花香。几年了,数今年稻子收成好。
按照县委县政府“一村一品”“一镇一园”的要求,黄蒿界镇依托马季沟村独特的自然区位优势,因地制宜,于2020年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水稻种植产业。2023年,马季沟村稻米总产量预计达到18万斤,产值360余万元,同时,马季沟村积极探索发展立体、循环、生态农业,在300亩稻田中试验养殖辽蟹,增加收入20余万元,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无垠的金浪,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望着眼前金黄饱满的稻粒,马季沟村村民王波忙在田间,喜在心头,算起今年的丰收账。
马季沟村副支书王波
从2017年开始,我们就种植稻花香二号有机水稻。今年,我们全村村集体经济带动20户农民,种350余亩。种植过程是全机械化,使用的农家肥,不使用农药,全部都是人工除草,种出的是有机稻子,每亩产量是1000斤左右,产米大约五六百斤,以市场价每斤二十元来计算,收入在12000元左右,利润每亩可达到5000至6000元。
收成好了,农民富了,黄蒿界镇马季沟村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唱响了稻花香米的品牌,一粒小小的稻谷,在马季沟村做出了“大名堂”。
黄蒿界镇党委书记 邱小明
黄蒿界镇地理位置优越,二道河、黑河穿镇而过,水资源丰富,历史上一直有“泡稻子”的传统。立足于资源禀赋,我们依托“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羊”的产业发展路径,以“绿色种植,种出健康”为理念,着力发展水稻种植生态农业产业,唱响“蟹田生态米”这个“土”字号乡村特色品牌,让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
来源:靖边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