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西安位列全国第六;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西安位列全国第八;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西安位列全球第22位,居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或者仅仅有几张桌子的微型企业,只要有核心技术,西安的政府和各种风投机构都愿意对企业进行培育、辅导,从资金注入到科技项目申报,他们都努力做到细致服务。他们正在依托硬科技,打造西安经济发展的“雨林生态”。
西安硬科技的“雨林生态”
“雨林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这里阳光充足、雨露充沛、土壤肥沃、万物生长。
“雨林生态”有一整套庞大又精密的生态系统,是所有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肩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使命,西安正在“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
中科创星是中科院西光所旗下的专门投资硬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截至目前已投资孵化超过420家硬科技企业。中科创星合伙人郭鑫表示,“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我们投资的项目集中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涉及‘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据介绍,中科创星从2017年开始,就开始布局新能源赛道,先后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氢能、光电材料、可控核聚变等赛道持续加码。
作为中科院西光所孵化的一家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光电设备研制企业,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红外成像与测量设备供应商。自2015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围绕红外成像测量技术,重点聚焦智能红外光电设备研制。近年来,在智能光电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大幅度提升,预计未来订单金额达亿元。然而,由于场地限制,生产、研发、办公等无法有效运转,部分研制和生产不得不依赖于外协,场地分散严重制约了公司进一步发展。
“为保持在红外行业的特色和领先性,公司亟需新的场地和空间实现产品量产。”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行政总监欧秦伟表示,项目建成后不仅可大幅提升公司产能,年产能达到万台(套)以上,营业收入预计突破5亿元,还将形成西北地区完整的红外产业链,助力公司抢占区域红外光学发展制高点。
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表示:硬科技是骨头,实体经济是肌肉,虚拟经济是脂肪,金融是血液。这就是从系统上来看待的——它们每一块都不能少,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符合正常人的数据,即骨头大概占20%,也就是硬科技;肌肉占30%到40%,也就是实体经济;脂肪占10%到20%,也就是虚拟经济;剩下是血液,即金融,约10%到20%,这样的“身体”才是健康的。
2023年,西安目标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户以上、境内外上市企业超过20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万家,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将在西安的“雨林生态”里万物生长、生机勃勃。
打造硬科技之都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2010年在和朋友热议西安发展时,提出一个方案:西安既然富集军工、航天、航空、装备制造和高精尖科技资源,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以资本的力量,孵化一批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他们经过很多次的讨论之后,形成了西安市“硬科技之都”的新城市定位。
事实上,西安科创力量的底蕴远不止于此。除了走向资本市场的佼佼者,还有更多科技企业在各自领域中探索、突破、前进、创新,其中不乏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等。
在西安,一批批科学家、教授和工程师走出象牙塔,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何谓硬科技?米磊这样阐释:在当前科技与经济发展形势下,硬科技是指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关键产品、重点环节上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其具有战略性、原创性、关键性、引领性、基石性、时代性等六个方面的特点。
米磊称,硬科技分为八大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这些都是国家非常关注和重视的方向。基于对“硬科技”清醒而敏锐的认知和对未来产业赛道的布局,西安市近年来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加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聚焦“双链”融合发展,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一系列硬科技成果加速呈现。
陕西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赵锐认为:以西安为代表的西部主要城市,不应该再片面追求区域面积的大,而是应该追求城市有高质量的产业、企业,城市拥有更多的竞争力。“大西安的大不应再体现在面积大上,而是应该体现在经济总量大、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对于西部城市争着想要做“大都市”的想法,赵锐见解卓然:不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梦想皆不现实,发展硬科技,是西安的新赛道。
多方帮助孵化硬科技企业
麦肯锡把中国的创新分为4种,一是客户中心型创新,代表公司如阿里巴巴和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二是效率驱动型创新,代表公司如富士康等制造公司;三是工程技术型创新,如电信设备、风力发电、高铁等高端制造公司;四是科技研究型创新,如生物科技、半导体设计等科技公司。在前两个创新领域,中国已然在全球属于领先地位。只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类创新带来的价值开始萎缩,需要从其它类型的创新发力。
陕西省成长性企业引导基金风控总监王博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科研创新的主力军还是在科研院所和高校。所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的主体还不是企业,而是从科研院所向企业过渡,这时候要打通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渠道,让科研院所和高校把他们科技力量释放到企业里来。”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科研投入每年有1.4万亿,居全球第二。再过10年,这一投入就会达到全球第一。差距在于转化率。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为25%,我国只有5%。我国科研人员的数量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只需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就可以超过美国。
王博说,很多科研机构只有专利技术,“几张桌子、几台电脑”,是典型的轻资产公司,他们的专利技术在产业化之前,几乎没有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因为这些专利技术并不具备可抵押物的性质。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如何让硬科技企业快速发展起来?这是很多科研机构都在思考的问题。
2010年,西安首次提出“硬科技”概念。随着政策和金融的同步发力,硬科技在资本市场逐渐炙手可热;2019年,科创板开板,不断为“硬科技”企业提供更大舞台,成为硬科技聚集的主阵地。
除了投资资本、风投机构,西安市政府也在积极培育硬科技企业。如今,西安市科技局每年都在征集硬科技企业进入“种子企业—示范企业—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硬科技创业企业储备库,不断完善科创上市企业培育机制。在2023年,西安市科技局开展硬科技企业之星征集,具体入围的企业条件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端装备领域、新材料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等。
王博介绍,该基金设立以来,持续聚焦并布局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有效发挥了基金资本放大和产业引导的作用。在该领域的倾斜表现为:科技领域基金、新兴产业专项基金、新材料基金、军民融合专项基金、高端装备制造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