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最美医生”表彰名单,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乡村医生刘永生荣获“最美医生”光荣称号,是全国仅有的9名获此殊荣的医生之一。刘永生扎根乡村47年,村民弥留之际喊着他的名字,让他坚定了做下去的决心……
路呈“之”字形,在陡峭的山沟里一直蜿蜒而上。寻访一位乡村医生的路途,或许也正如乡村医生翻山越沟行医治病的行程一样,殊为不易。已近处暑时节,行走间村民房前屋后种植的花椒香气扑鼻而来,黄河岸边的小村庄——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广受关注,荒移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刘永生让这里顿时热闹起来。
8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默默无闻在乡村扎根行医47年的乡村医生刘永生,被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之下,成为光荣当选的9位获奖者之一。8月22日,走进村道内,路边竖起的路牌让人眼前一亮,以刘永生事迹命名的“楷模路”,从村口一直伸向村子里面。在刘永生先进事迹的宣传墙上,挂满了他工作以来各个阶段的照片和文字。细看之下,一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47年为乡亲垫付医疗费20余万元;47年先后接诊病人9万人次。
见到刘永生时已近午后,眼前的他身体壮实,面色红润,声音厚重而言语朴实。举手投足间间,恍如邻家大叔促膝而坐,亲切又热忱。谈及这次获奖,刘永生坦言:“获奖之后,感到很荣幸,我的压力也更大了。成绩只是开始,荣誉是种动力。我想要做到最好学,最谦虚,最上进。”
在夏日蝉鸣不绝于耳的聒噪声中,刘永生浮想往事,在记忆的河流里,闪回一位17岁少年从医之路的梦想与荣光……
“乡亲们需要啥,咱就学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上学时,刘永生热爱文艺,喜欢唱歌和跳舞,是班上的文艺积极分子。高中时,学校有文艺班和医疗班。面对未来人生的抉择,刘永生几经思索,最终选择了医疗班。“我母亲经常把一件事挂在嘴边,时常向我念叨。在我2岁那年,我的腿意外骨折,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压根没钱医治。母亲束手无策,只能蹲在地上放声大哭。村里的村支书知道了这件事,号召党员、干部们捐款凑钱,三角钱、五角钱、一块钱,这才凑够20块钱,去医院看好了我的腿。”母亲叮咛他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医生,要让穷人都能看得起病”,他一辈子也不敢丢到脑后。这些教诲,激发了他学医的梦想和志向,由此参加了医疗班,开启了学医的生涯。
高中毕业时,村里麻疹流行,三天时间内村里四个孩子相继被夺走生命。只懂些基础医疗知识的刘永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时村里也没有医生,我依靠自己此前积累的医学知识,再查阅了一些资料,加上土方子,配成中药让村里的孩子们喝,没想到效果很好,控制住了麻疹病的流行。”
这件事后,刘永生在村里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村支书认为他是“学医的好苗子”,将他送到潼关港口地段医院培训进修。此后,正式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那一年他只有17岁。“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电影《红雨》中的歌词,如今年逾六旬的他哼唱起来依然有板有眼。
母亲告诉他,是党员干部救了他的命。成为“赤脚医生”后,他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8岁时就成为了一名党员。在村里,刘永生边行医,边学习,边琢磨。那时医疗知识少,一次村里有个孩子胳膊脱臼,送过来他却治不了。大晚上只得背着孩子翻了两架沟,送到县医院去进行关节复位。他借机跟着县医院里的医生学习,暗下决心以后遇到类似的病情都能及时治疗。
在村里卫生室工作的第二年,村里一个产妇大出血,而他却没有妇产科的经验,只能干瞪眼。无奈大家只能抬着孕妇翻沟越坎,抬去县医院。从村里走路到县城得将近两个小时,中途拦车却没有一辆车愿意停下。刘永生心一横,闭上眼睛直接挡在了一辆汽车前面,迫使司机愿意搭乘。但最终,孕妇送到县医院时还是因为出血过多去世了,一个家庭也这样破碎了。“每当回想起那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内心特别难过。后来下定决心,学好妇产科的医术,让每个孩子都不会失去妈妈,让每个家庭都能团圆。几十年里,我前后接生了500多个孩子。从那时到现在,我手里再也没有一个产妇去世。”
“给老百姓干事,不能光是‘心红干革命’,还得有专业知识。每到县医院送一回病人,就是我学习的宝贵机会,不管比我大还是比我小的医生,都称呼人家为‘老师’,虚心向医生们请教。”自己看不好的病,就用小本记录下来;遇到学习班,就攻克自己积攒下来的疑难杂病。他先后通过自学学会了调剂疗法、火罐疗法、针灸疗法等。“乡亲们需要啥,咱就学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刘永生这样总结自己艰难的学医之路。
“我把论文写在老百姓的身上”
“混了大半辈子,当个乡村医生有啥出息?”当遇到这样的冷嘲热讽,刘永生的回答是“我乐意!”;有人揶揄道“你也没编制,也不会写论文,图个啥?”
刘永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求什么职称和发表论文,我也不会写论文。可是,我这么多年也写了一篇分量很重的论文——我把论文写在老百姓的身上。”
之所以没有去外面挣大钱,而是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刘永生说是两件事“拴住了”他的心。“一件事,也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村里有一个我曾医治过的老太太,在弥留之际没有喊自己儿子的名字,嘴里念叨的是我的小名‘永儿,永儿……’;还有件事,村里有一个老太太儿子远在他乡忙于工作,她跟我说,‘我儿子在电话里,永儿在我身边。’老百姓把咱在心里挂着哩,咱能丢下吗?”
这些浓浓的乡情牵绊着他,使他坚守下去继续给老百姓治病,他时时提醒自己“咱有着46年的党龄,要践行入党时候的誓言。”
“当我看到病人治愈时的笑容,这就是我的幸福”
除了乡村医生的角色,刘永生在村里还有另外几重角色:预防疾病宣传员、心理辅导师、邻里纠纷调解员……给乡亲们宣传疾病和传染病等知识,他有着自己的诀窍。出诊回来,遇到傍晚 扎堆乘凉的乡亲,他用谝闲传、顺口溜的方式告诫大家,“少吃盐,多吃醋,跳跳舞,散散步”、“裤带长,寿命短。膘长一寸,命少一时”;他这样疏导乡亲,“人生之路,路远道长。养生之道,大有文章。一些同志,锻炼经常。却不注意,身心健康”、“孩子淘气,不能火冒三丈;邻居摩擦,该让就让”;他调解村民纠纷,“哪有牛犊不顶母?宁教儿气死,不教儿想死!”“人老了,要有耳朵,没嘴。”这些通俗易懂的疾病知识,还有那些充满哲理的人生箴言,一笔一划勾勒出这位乡村医生的美和善。
“咱干得就是这个职业,心里得有一杆秤。医术好学,脾气难学。不管阴晴晦明,风大雨小,背上药箱就得去上门。因为这个时候,才是乡亲们最需要你的时候。”刘永生眼里的乡村医生职业,好比千斤重担在一身。
做一个乡村医生的收获是什么?刘永生这样回答:“我这一生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很快乐。当我看到病人治愈时的笑容,这就是我的幸福。”
桌上一摞厚厚的笔记本,是他从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写的日记,40余年间,写满了90多本日记。
翻开日记,看到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亲情:“推开贤姐门,走进她的家。望着老人床上睡,我眼里含泪花。先把尿盆倒,再给把手擦。送上一碗热乎饭,关爱送给她……”
也能看到一个医生的善良:“当我走进了病人的家里,望着那一双期待的眼神,望着那一幕幕痛苦的神情,我的心就会颤抖……”
随手再翻开一页,2017年3月15日的日记,刘永生真挚地写下了自己的遗憾:“说起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过正规的医学学校,对医学知识没能系统学好,对很多药没有研究透,很多病还看不了。实在对不起乡亲们。最起码也该上个卫校,或会做得比现在更好。真正到哪一天我身体不行了,我愿将器官全部捐献给国家,让需要器官的人得到实用。那也是我以另一种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算是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便人生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