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储能产业正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今年1-6月份,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产量超过75.0GWh,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出口比重超过55%。”
“预计2023年下半年新型储能规模将增长迅速,全年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15GW-20GW,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截至2023年6月底,西北五省区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00GW/11.25GWh,近五年复合增长率(2017-2022年)达109%。”
近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八届储能西部论坛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发布《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暨CNESA Dat-alink2023上半年储能数据》(下称《报告》)时如是说。
而这仅仅是我国储能行业今年上半年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不但是储能电池,电力储能装机规模、新型储能项目数量等都呈快速增长态势。
储能发展提速
根据《报告》,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70.2GW,同比增长44%。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48.5GW,而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20GW,新增投运规模超过去年全年。而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继去年首次低于80%之后,再次下降近10个百分点,首次低于70%。
“从技术发展阶段分析:目前市场普遍应用的储能技术主要有抽水储能、碳酸铁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方式,其中抽水储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但考虑到抽水储能对地域,建设规模,使用主体等限制,未来新型储能将采取更为便利的化学储能设备。如氢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甚至正处在实验室阶段的超级电容等。“这也意味着抽水储能的占比将持续下降,新型储能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陈海生介绍称,今年前六个月,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空前活跃。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项目数量是去年同期2倍多,新增规模达到去年全年的70%。其中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40余个投运,2倍于去年全年水平;规划、在建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而储能行业的爆发,在资本市场也有所体现。《报告》指出,资本市场愈发活跃,储能企业迎来IPO热潮。今年以来,多起储能融资事件的金额都在亿元以上,上半年融资总额达到734亿元(仅统计披露具体金额的融资事件),多家产业链企业上半年进入上市进程或完成上市。
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则离不开政策等因素的推动。
《报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储能政策密集出台——270余项储能相关政策发布,国家层面政策19项,主要涉及储能示范应用、规范管理、电价改革以及多元化、智能化应用等方面。
西北地区装机规模跃升
值得关注的是,西北区域正在成为储能发展的重镇。
《报告》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北五省区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5.00GW/11.25GWh,近7成装机来自宁夏和新疆,二者的累计规模均超GW。上述五省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2017-2022年)达109%。仅今年上半年,五省区新增投运装机就达到1.82GW/4.705GWh。西北五省区新型储能项目主要以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应用为主,占各省累计装机的90%以上。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宁夏、新疆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到197万千瓦/391万千瓦时和122万千瓦/313万千瓦时,位列全国前五。
“得益于西部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成为落地规模化储能项目的主战场,”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论坛上表示,西部区域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政策方面开展了持续的探索创新,成为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报告》显示,自2022年以来,西北五省区已经有20余个新型储能百兆瓦电站投运,规划在建百兆瓦项2目达130余个,西北五省区合计规划目标规模达24GW。
项目类型上,西北五省区新型储能项目以独立储能和新能源配储应用为主,占各省累计装机的90%以上;技术路线上,除锂电池之外,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以及飞轮等短时储能技术均有较为明确发展规划。
资料显示,西北地区大多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一、二类地区。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表示,西部是个重要的新能源输送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发展场景。
陕西省能源局总工程师党宏伟在论坛上表示,陕西作为国家能源大省,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加快推动储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既是陕西清洁低碳转型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全国电力要求的迫切要求。
据党宏伟介绍,陕西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提升,截止今年上半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3473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40%,预计“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6500万千瓦,随着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我们也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在抽水蓄能方面13个充需电站成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装机容量1675万千瓦,位居西部地区第二,全国第五。
在新型储能方面,陕西印发了2020年新型储能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16座储能电站,共计100万千瓦。同时,正在研究制定我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促进新型储能项目试点示范。
诸多问题待解
随着储能行业的不断升温,各地也纷纷在储能领域发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和新能源的配置储能文件,各省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合计78GW,是国家规划目标的2.6倍。
而对于当前储能行业的热度,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冷思考”。
在第八届储能西部论坛上,徐梓铭表示,当前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多元化技术进步,加快原料、设备、系统各层面成本快速下降,推动本质安全技术创新,还应加强对深化体制改革变革提出相关要求。
史玉波也在论坛上表示,在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新型储能规划与实际装机的数量差距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储能系统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不健全,新能源配储的实际利用率不高,新型储能可以实际参与交易的品种仍然有限,市场机制与价格机制不完善、不稳定等。
近两年,在政策推动下发电侧储能发展迅猛,成为国内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项目经济性差、商业模式不清晰一直制约着发电侧储能的规模化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评估不同场景下发电侧储能的真实价值,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并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发布了《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简称《研究》)。
《研究》指出,尽管目前储能技术众多,但不同储能技术性能差异较大,尚不能同时满足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等要求。此外,国内储能财政补贴政策力度小,可参与的电力市场及获取的收益十分有限,大部分新能源配储无法获得市场收益。
岳芬认为,储能具有多重功能与价值,不同地区的电源类型、电源结构、装机规模、出力特性等因素都影响对储能功能的需求,配置储能应根据电源结构,结合电网需求开展。
史玉波认为,要坚持市场导向,完善能源电力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能源电力体制改革,细化调频服务品种,区分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体现价值,优化辅助服务市场算法规模和储能调用机制,探索出台共享租赁市场规则及建立容量市场的可行性,探索储能参与碳市场和绿证市场,疏导储能成本。
另外,还要坚持创新引领,持续增强技术竞争力与产业链的安全协同。要完善储能学科教育,完善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和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对储能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构建产学研配套体系,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市场研究并行,同时建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