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撂荒地“飘出”稻花香

2023-08-03 11:17:21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展示榆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成就,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联合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专题,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调研,全面发掘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曾经的“农业荒滩”变成了千亩良田,北庄村村书记陈登业望着连片的稻子感慨万千:“昔日撂荒地今朝希望田。”

走在陕西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主干道,眼前绿色渐浓,扑面而来,一片片绿茵茵的稻田映入眼帘,由盐碱地、撂荒地改良而来的稻田稻长势喜人。

图片 

北庄村曾有“塞上小江南”之称,2016年前,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导致三千多亩土地逐渐撂荒。陈登业说:“比我们起初预想的要好很多,我们这个地是荒地,长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管理得也很到位,今年也将是一个丰收年。”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近年来,党岔镇深入开展撂荒耕地整治,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 ,镇村逐步破解了“一边是良田撂荒,一边是农民增收无路”这一难题,呈现出了产业兴旺,农民发展劲头高涨景象。

“党群”抱团干,撂荒地变成产业田

农田不能荒,良田不能闲。村里部分的撂荒地,陈登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陈登业回忆,早些年,由于种稻投入高、收益低等原因,北庄村传统水稻种植逐渐走向没落,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全村3100亩水浇田变成了长满杂草的“撂荒田”。

2016年,他和村里的几个党员干部一起商议,村里的部分群众动员起来成立合作社,把撂荒地流转过来,自己种、自己管。“这荒了这么久,能种吗?”起初,村民们议论纷纷并投来了异样眼光。

图片 

“土地是农民的根,作为农民的领头人,一定要保住农民的根,你说这事该不该干?”陈登业的一席话,句句说到心坎上。就这样,由40名党员、群众以每股2.5万元入股成立榆林市横山区业雄农林牧专业合作社。

经过一年的精心运作,2017年秋收后股民们每股分红1万元,分大米210斤,合作社给村民支付打工工资44.54万元。

2018年,北庄村将合作社转变成村集体牵头的“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经济合作社”,每户入一股,股金5000元,共吸纳股民414户(股),筹集股金207万元。

如今,北庄村将全村3000多亩稻田全部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再说起水稻种植,村民们频频点赞。

改革赋能,唤醒更多“沉睡”土地

北庄村坐落于无定河、榆溪河交汇处,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党岔镇水稻种植核心区。

近年来,党岔镇以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驱动,通过“公司+经济合作社+股民”的方式,将全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股份制发展水稻产业。

在发展水稻产业过程中,党岔镇坚持分类推进,即对于经营能力强的村子,鼓励勇担大梁,独立发展。如北庄村将全村2500亩稻田全部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股份分为资金股、土地股、人口股和扶贫股,至2022年底每股分现金11000元。

图片 

横山区党岔镇党委书记雷雨虹说,对于党岔镇其他村庄,特别是沿无定河一带的村子来说,结合各村实际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改革。党岔镇在北庄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五加”模式,在新模式的引领下,党岔镇先后在全省产改现场会上交流经验。

截止目前,党岔镇水稻成为全镇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农民从水稻产业链中获得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无定河沿线的11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过30万元,其中北庄村经济合作社收入突破200万元。

一笔笔股金鼓起了北庄人的钱包,一粒粒饱满的稻米充实了北庄人的仓廪。

党建引领,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为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近年来,党岔镇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为龙头,打造无定河产业带,做强水稻产业。

2021年党岔镇被申报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一核三区”,即农产品加工核心区、水稻标准化高效生产示范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区、稻田养蟹生态示范区。

图片 

同时,该镇还建设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做精杂粮产业,全镇推出高标准农田1.1万亩,其中北庄村、韩石畔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上水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3000亩,并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远公司实现产销对接,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

雷雨虹说,近年来,党岔镇以党支部为引领,全面推动产权改革模式,全面推进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以一带三区多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做好产业振兴文章,着力打造无定河产业带旱区农业节水先行区,让撂荒田真正“活”起来,牢牢守住全镇人民群众的“粮袋子”。

图片 

如今,北庄村的千亩稻田已大变样:一块块农田平坦整齐,一条条沟渠纵横交错,一股股清泉进村入地……在北庄村村民眼里,这引来的不单单是灌溉用水,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刘静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