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滦镇鸭池口村里的一个小小院落里,隐藏着一间砖雕馆,人们从这里经过,总能听见“叮叮当当”的声音。多年前,85后倪朋辉将城市的房子卖掉,搬回老家专注创作古砖雕刻。走进小院,目光之所及都是雕刻精美的古砖,这些都是倪朋辉近些年雕刻而成的作品,他希望通过创作让触手可及的物件“会说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砖雕,是中国古建筑雕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三雕”之一,主要应用于古代建筑上的花雕,它是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陕西,目前从事砖雕这一行业的人少之又少。
倪朋辉出生在秦岭山下的一个村庄,从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对砖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伯是村里的泥塑师傅,小时候经常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用泥巴捏着玩。”上学后,倪朋辉每天要路过村里的老戏楼,老戏楼的砖雕非常漂亮,他经常看,喜欢用粉笔在上面描描画画,到学校再在课桌上模仿砖雕的图样,用铅笔刀雕刻。
“虽然专业只有不到10个人,但在这里我真正系统地学习了古砖雕刻知识。”从陕西雕刻艺术学院毕业后,倪朋辉在西安一家博物馆开始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得益于西安丰富的历史遗存,在博物馆工作期间倪朋辉打开了眼界。然而,日复一日的修复工作无法满足他对砖雕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工作三年后倪朋辉辞职了,成了一名专职的古砖雕刻师。
痴迷于古砖雕刻后,倪朋辉开始到处搜集古砖。“虽然古砖算不上文物,但并不易得。”他只要听说哪里拆老建筑了,就赶紧去看看。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听说,有人想出手一批古砖。倪朋辉兴奋地一夜没睡。等看到这些古砖后,他惊呆了,足足600多块,货主一次性出手要70万元。对2008年的倪朋辉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倪朋辉琢磨了好几天,最终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卖掉房子,又凑上了所有的积蓄,拿下了这批古砖。
“因为心里有那把火烧着,所以从没后悔过卖房。回过头再想,如果当初没拿下这批古砖,恐怕要后悔死了。”没了房子,倪朋辉搬回了长安区鸭池口村的老家,并在这里建起了砖雕艺术馆,由此全身心投入了砖雕。“平时雕刻的时候,经常会有叮叮当当的声响,在城市的高层楼房上,会吵到邻居,搬回老家也更能全身心创作。”
因工期缩短,手艺人为保证砖雕的质量,部分传统工具已被现代工具替代。倪朋辉更是如此,手边大大小小的工具就有2000多个。如今,老家的房子成了倪朋辉的工作室,每天夜幕降临,他就会一个人在房间里潜心创作。很多个雕刻时光里,倪朋辉“穿越”到唐朝,成为一名砖瓦匠人,在金碧辉煌的唐朝宫殿雕刻砖瓦。“别人都说我疯了,我知道这是因为痴迷和热爱,所以非常享受这一时刻,就像在梦里如痴如醉。”
在一次雕刻一批唐砖佛龛时,倪朋辉尝试将砖雕艺术和生活实用器具结合,新材料制成的砖雕国风茶台细腻温润,敲之有钟磬之音。机缘巧合下,他选择了在滦镇的村庄设立自己的砖雕艺术馆,并大胆创新,把砖雕融入现代园林、酒店、宾馆、户外广场等装饰中,让砖雕从室外走向室内,变得更加实用,大到背景墙、玄关,小到茶台、承壶、练字砖……古老的砖雕作为一种传统室内美学,重归日常生活场景。
“这种创新就是把我们的文化传承放在现代人使用的实用载体上,使用的同时进行传播和传承。”倪朋辉的第一件古砖雕刻作品是十一面观音像。原砖出自西安书院门街口的宝庆寺塔。“以前塔里有六个十一面观音像,但因种种原因,现在全部流落海外,实在太可惜了!如果能将这么美的东西复刻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就好了。”
倪朋辉想到了用古砖来复刻十一面观音像。根据书上的图片,倪朋辉用了近20天完成雕刻。现在,这尊十一面观音像古砖雕刻摆放在他砖雕艺术馆顶端显眼的位置。“我希望通过复刻让大家能够近距离欣赏到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感受古人的精湛技艺。”
如今,倪朋辉已经在古砖雕刻上开发了30多种文创作品,每一款都有历史原型,比如“秦十六字方砖”,原砖出自秦阿房宫遗址地砖,砖侧面上规矩型图案代表车同轨,钱币图案代表货币统一。砖面上是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写的16个字: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意为:四海之内皆服于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道路上没有饥饿之人,如此践行,便是有德之君。这款砖雕茶台复刻秦阿房宫地砖十六字,寓意主人心胸博大,行君子之道,定能实现心中理想抱负。因为寓意好,这块砖砚深得收藏者的喜爱。
闲暇之余,倪朋辉也将雕刻的过程通过视频发布在网上,让他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和关注砖雕。倪朋辉说,每一片古砖都承载了一段来自古老时光的历史事件,刻印了历史人物的人文密码,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缩影,而传承一种文化应该是图文并茂的。“我会坚守传统技艺和现代实用的创新,用古砖瓦作为载体,复刻流失海外的一些文物,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灵魂,让生硬古板的砖块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倪朋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