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金属,黯淡,幽深。在商场一角的展厅里,堆砌而起栉次鳞比的城市造型,隐喻着人们打破围城沉寂,在围城中求索的希望……6月25日,在西安MOMOPARK艺术购物中心,西安美院毕业生李思琦的毕业设计作品《围城》前,不少市民好奇围观,驻足观赏。
艺术来袭 毕业展搬进商业体
对于将毕业作品在商场里展陈,李思琦觉得这件事“有意思、有意义”:既有助于作品的宣传,也能汲取大众的意见进行新的作品构思。展出期间,她收到了诸多观众的感官反馈。这其中,有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也有艺术爱好者,包括一些学生和社会人士也对她的作品给出了很多建议。
展览的作品,作者本人会自发性地进行售卖——很多作品成本较高,学生们希望通过售卖作品能够收回成本。李思琦在作品旁贴上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希望欣赏她作品的观众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咨询,交流,购买。“咨询的人有一些吧,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售,不过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毕业生李思琦在这样奇异的时空中,收获着一份无界与自由。
移步换景,人头攒动。在老城根G Park,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生黄靖雯那些张力十足的装置艺术,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面对这样的毕业展陈,她俨然游刃有余又享受其中:“毕业展放在商场里而不是校园内,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我们面对的群体不仅仅是师生,而是众多市民。这样的空间上也更利于装置艺术等作品的展览。我是公共艺术专业,‘公共’这一语汇出现在商场里更能凸显其价值,如果局限于校园内,作品的公共性以及价值内涵就不能有效充分地表达。”
当美院学生毕业作品展与城市商业体碰撞反应,会引发哪些值得让人深思的话题?“每年的毕业展多多少少会给市民带来一些艺术的审美思考,包括在微博上,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大家会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有一些讨论和思考。从这一角度来看,美院毕业学生作品展,对于大众审美的提高不无小补。”毕业生黄靖雯的思考与西安美术学院这场“时空留痕 无界西美”的主旨暗自相合。
据该校官方信息显示,本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览呈现中国画学院、书法系、油画系、版画系等14个院系21个专业,1500余位毕业生的5000余件作品,分别在6个校内展区和6个校外展区同步展出。
项目全案体验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引导
对于西安美院教师刘铁源而言,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他眼里这场展览是一次日臻成熟的磨合与合作。“此次与老城根G Park的合作,实际上是我们的第二次。与此前不同的是,今年我们提前介入到老城根G Park的空间中,做了很多空间化、定制化的创作作品,例如王佳文同学的《讯息蔓延》、郭敬中同学和冯彬航同学的《冥想坐标》、黄靖雯同学的《共生》等,都是依据商业空间的具体空间构造进行的相关创作。”
刘铁源将这次的毕业创作,视为日常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脉络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在教学期间,便开设了有规划有目的的相关课程,其目的落脚于引导学生可以独立自主的在公共空间内完成一件创作作品。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整个展览背后,其实质是一整套艺术项目系统的学习与演练。“在这样一个大体量大规模的公共艺术项目之内,我们让学生也充分地切身参与到整个项目的策划与执行中。通过实际项目全案的体验,也为同学们后续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提供了引导。”刘铁源介绍道。
仅从参观人数上来考量,不能不说这是一场颇为吸睛的艺术盛宴:西安美院雁塔校区展览已有超过100万人次的观展记录,老城根G Park、MOMOPARK艺术商业中心、山灰艺术社区、大唐不夜城、银泰百货曲江店、临潼奥特莱斯等各校外展区观展记录已超过200万人次。
课堂搬到社会上 愿更多艺术种类呈现城市之美
当然,一场成功的展览,除过“吸睛”的元素之外,还应当与西安这座城市的诸多元素关联起来。在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陕西省政府特聘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傅功振看来,将学生美术作品还原到社会场域之中,这条路子走得对。这是用美来点缀社会,以此来接受社会检验,接受群众检验。“冯骥才讲过一句话,叫‘大美不言在民间’。把毕业作品拿到社会上来展览,向社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方向是正确的。与社会相联系,获取社会的反馈,对学生来讲,也有利于拓展思路。”
同时他也建议:“学生毕业作品内容的丰富性,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用美术来讲好西安故事,将更多西安的元素融入其中,反映西安之美,把握好这一主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放式办学,将课堂搬到社会上,美术、音乐,各个艺术种类都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对学生的培养成长都有极大的好处。”
美术走向社会 先到农村,再到城市
如果说,“用美来点缀社会”是西安美院此次展览的目的之一。那么,这样的思考是如何酝酿而出,这样的思索又是如何有逻辑性的演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西安美院美术走向社会,美术走向大众,一个明晰的逻辑演进是,先到农村,再到城市。起先,西安美院在雁塔西路树立起雕塑一条街,而后在户县蔡家坡策划举办忙罢艺术节,可以说是‘无中生有’,让这个秦岭脚下的普通农村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观光。现在,从蔡家坡又到大型商场,又往前推了一步。”
张宝通从城市发展历史与现代的博弈中,为西安寻找到一条路径:城市发展也要“讲美”,而这件事情于城市发展而言意义不可小觑。西安是历史名城,但是我们不能光讲历史传统,也需要现代美学来补充。有效发挥出西安美院的作用,发挥出美院大学毕业生的作用,让我们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为西安这座旅游城市增添一些新的元素。
毕业展背后 蕴含着价值“富矿”
就宏观层面而言,这场展览为古都西安注入当代艺术的新鲜血液;而在微观层面,专家学者也看到了一场小小展览背后所蕴含的产业商机与财富“富矿”。那么,这座“富矿”应该怎么挖,又由谁来挖呢?
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张国柱,窥探到了这场展览及其展品背后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学生作品偏于创新与现代,更适合于现代人的欣赏水平。观众观赏的同时也能进行收藏。西安是一个文旅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现在正在大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展览一方面宣传美院学生作品,让外界知道现在的学生们到底在‘玩’什么样的艺术。而毕业生作品亮相社会,就等于进入艺术市场,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独立宣言,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进而进入收藏家视野——这也是一个艺术市场“捡漏”的好时机。”
此外,数字化也为艺术品提供了一种变现的可能与途径。张国柱介绍,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也就意味着作品一经面世,就会永久性地将实体以及数字化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并进行商业化交易,出售版权。“数字化以后,版权也会得到相应的保护,例如以后有设计师用到该作品的艺术创意及元素,这些都能够进行变现。目前西安已经有相应的机构在进行此类工作。”
古城西安,在厚重历史传统的浸泡下,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时,不时会显得步态蹒跚。以当代人文艺术来激发志气,赋予这座城市一种新的精神,很有价值和意义。张国柱将其归纳为赋予城市一种“文化性格表征”:把时尚、现代,与传统、历史融合起来,形成这座城市新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