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小蜜蜂,文人墨客多有吟咏。(IC photo供图)
○钱续坤
莺燕蜂蝶,自古以来就有“花间四友”的美誉,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此就多有吟咏,尤其对蜜蜂更是情有独钟。
人类从认识蜜蜂、饲养蜜蜂、研究蜜蜂到利用蜜蜂产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蜜蜂文化,并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及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医药等各领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晋郭璞的《蜜蜂赋》,是我国较早揭示蜜蜂王国奥秘的佳作,文中生动地描述了蜜蜂筑巢环境、采集习性、蜂巢结构、巢门朝向、守卫蜂巢、自然分蜂、酿制蜂蜜等生物习性及蜂产品的功能。尤其是“近浮游于园荟,远翱翔乎林谷”“无花不缠,无陈不省”“吮琼液于悬峰,吸赮(霞)津乎晨景”“繁布金房,叠松王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等词句,读来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古代文人描绘蜜蜂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燕觅巢窠处,蜂来造蜜房”(孟浩然),“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杜甫),“蝶双知伉俪,蜂分见君臣”(白居易),“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韩琦),“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王安石)……皆生动地刻画了蜜蜂穿花访柳、鼓翅奋飞、到处采花的情景。在所有的作品中,把蜜蜂描绘得惟妙惟肖的,当推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十六回中形容孙悟空变作蜜蜂:“口甜尾毒,腰细身轻。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嚣嚣薄翅会乘风。”一个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蜜蜂形象跃然纸上。
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蜜蜂一生从来不曾偷闲,对于敌害则群起而攻、万死不辞,这就引起了诗人的思考。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的颔联写道:“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其中的“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劳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另一位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是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其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两句,不仅把蜜蜂和蝴蝶追逐春色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不住自家的小园,偏偏跑到了邻家,故此两句在全诗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这首诗写在诗人弃官(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归隐之后,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后的松弛心态。
当然,也有借蜜蜂感悟抒怀或托物言志的。晚唐诗人罗隐的《蜂》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此诗从表层意义上看,只是基本上描绘出了蜜蜂一生的特点: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极少。但在平淡的语言叙述中,却有着十分深广的思想蕴涵和发人深省的力量,仿佛可以看到世代劳苦大众那劳碌奔波的人生。这首诗写于唐末,当时政局不稳、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诗人借由蜜蜂联想到时局下辛苦的劳动人民怜悯不已,一面又对当时乱象动荡的源头表达出痛恨之情。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中的诗句更为直接:“辛勤好似蚕成茧,茧老成丝蚕命休。又似采花蜂酿蜜,甜头到底被人收。”这类以蜂喻人的诗句还有:“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白居易)、“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杨万里)等等。
蜂蜜及其制成的蜂产品,既是保健食品,又可入药。据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蜜(石蜂糖)“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前述郭璞的《蜜蜂赋》中就写道:“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可见晋代女子就以蜂蜜敷面美容了。苏轼曾以“不食五谷惟食蜜……蜜中有药治百疾”来歌颂,同时代的戴表元亦有“蜂营密成蜂自食,翁亦藉密裨生涯”的吟咏……今天再看这些文字,总会忍俊不禁,古人真是将蜂蜜视作一味“神药”。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情不自禁地在《荔枝蜜》中赞颂。正如作家所言,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