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2023-06-27 14:44: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一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内涵丰富,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和路径,为新时代西安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西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西北地区龙头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中,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升城市能级强化全局性支撑、以发展县域经济强化战略性支撑、以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基础性支撑,在统筹好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中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模范引领作用,走出一条具有西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正确认识和规划西安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发挥区县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增强区县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区县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构建起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二是要统筹区县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协调各方补齐区县发展短板弱项,促进区县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区县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以此提升发展质量和实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管理、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三是要发挥区县对城镇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位于西安都市圈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范围内的城镇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服务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城镇,形成“中心—外围”紧密耦合的城乡高质量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一是要依托西安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城镇,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城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城镇,构建以县域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二是要推进特色小城镇多元功能聚合,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吸引先进要素集聚发展,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三是要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规范特色小城镇建设,统筹开展特色小城镇监测督导、典型示范和规范纠偏等工作,切实促进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依托农村特色优势资源,挖掘农业农村多重价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现代种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及商贸流通业、农村电商、乡村手工业等涉农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艺术、数字技术、康养等深度融合,支持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特色小城镇,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二是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优做强猕猴桃、核桃、甜瓜、樱桃、羊乳等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发展模式,不断增强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持续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三是要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积极落实“花园乡村”“美丽庭院”示范建设行动,打造农村人宜居、城里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四是要加大西安古村落、古建筑、地貌景观、工程遗产、农业遗迹、重要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力度,传承好秦腔、西安古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楮皮纸制作技艺、户县曲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此外,还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涵养关中文化的文明新乡村。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是要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商贸物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科学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布局,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三是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是要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护机制,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水平。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建伟)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一扫分享本页